占问缘起
《易经·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经·说卦传》:“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易经》是符合天地人伦的大道的,在自然界中有天地阴阳之存,那么在人伦社会中,也常见君子、大人、小人之别。
据统计,《易经》中“小人”一词共出现过17次,古经爻辞中出现9次,《彖传》中3次,《象传》中1次,《系辞传》中3次,《杂卦传》中1次。
小人在百度百科现代释义中包含:
1、指人格卑鄙的人。2、指普通平民、老百姓。3、用做为自己的谦称。4、〈方言〉指子女。5、小孩儿。
现在,大家更多将”小人“认作行事手段阴暗龌龊、说话阴阳怪气、工作生活中总是给自己穿小鞋之类😭
迫不及待希望能有一双”火眼金睛“及时断舍离。
有感而问,蕴含中华先贤智慧,堪称群经之首的《周易》认为”小人“是怎样的?
占问显象
2023-9-13 21:50取象
占问解读
根据朱熹《易学启蒙》占解:
二爻变者,参考本卦(泽雷随)二个变爻的爻辞,但以上爻为主。即卦中从下往上的两条灰色端横线:— —(六二、六五二爻动,以六五爻解释为主)。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解:小人发迹后以阴居尊位,阴阳失和,乘刚。纵然威势浩大,但依然不可作为,即使作为也难以成功。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解:六五六二相应,象征欲攀附小人关系网之人,此时尚未受重用,牵扯不深,所以暂时无害。
本卦——雷山小过
本卦代表《周易》对小人的首要评价。
小过卦象征小人行为稍有过界,记过处分。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解:通达,利好正固,适宜做小事,不适宜大事。听到了飞鸟在空中哀叫,警惕人们:登高遇险,下行则吉利。小人德不配位,不应一味谋求向上发展。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解:山上之雷,雷鸣声往往超过一般的雷鸣。比喻小过,即“稍有越过。”指示君子,自身在行事上注意恭谦,居丧时注意守哀(孝道体现),吃穿用度上注意节俭。
如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已“。与君子相反,小人往往奢靡耗费,行为嚣张跋扈,苛责他人。
变卦/互卦——泽风大过
变卦/互卦显示周易对“小人”的另一判断。
阴阳爻相反,阳大阴小,行动非常,有过度之意,内刚外柔。
大过,是指行为更加过度恶劣。小人常常纵欲而行,肆意妄为,将事情做过分了,《易经》记大过处分。
同时,大过卦位于颐卦之后,《序卦》:“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小人往往没有做到用正当的方式颐养自己,多虚妄之思,损人利己。
诗曰:夜晚梦里梦金银,醒来仍不见一文,目下只宜求本分,思想络是空劳神。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阳多阴少,势将颠覆;本未俱弱,量力而为。即小人常常身心不安,事不如意,却又强意而行,终有后悔之时。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解:屋梁压得弯曲了,有所往则有利,通泰。指小人的居身处世之道开始弯曲了,需要及时改变防患未然才能维持亨通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解: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必须积极行动改变自己。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解: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巽为木,上兑下巽,河水淹没木舟,是舟重则覆,象征欲望缠身而倾倒。
同时,君子入世行事时坚定无畏,守节不屈(不被别人决定自己的模样,顺随自性,身由己心),隐居避世时淡然自得。
而小人入世时往往酒肉之交,攀附关系寻求”保护伞“,得位利益后沉湎声色犬马,恋栈不返。
错卦——风泽中孚
错卦显示“小人”该如何做才能改变《易经》对自己的评价。
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巽)相叠。孚本义孵,孵卵出壳的日期非常准确,有信的意义。卦形外实内虚,喻心中诚信,所以称中孚卦。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序卦传》: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解:维护心中诚信的前提是学会自制。
《断易天机》解:
中孚即忠信之意,小人需要保持忠信,方能利于行动,厄难消除。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
信而有实,诚恳诚信;知己协助,谋望克遂。小人及时恢复正直诚信者吉利,会得到朋友的帮助,谋事可成;心存邪念者则凶。
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解:小人做到内诚于心从而外信于人,就可以顺应天理从而有所作为了。
后续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易经》本身诸多爻辞解释也补充了“小人”的特点:
1.目光短浅
《易经》中,“小人”的首要特点是“童观”,即见识浅陋、没有主见、目光短浅。
《观》卦初六爻辞说“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小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周易正义》疏曰:“‘童观’者,处于观时而最远朝廷之美观,是柔弱不能自进,无所鉴见,唯如童稚之子而观之。为‘小人无咎,君子吝’者,为此观看,趣在顺从而已,无所能为,于小人行之,才得无咎,若君子行之,则鄙吝也。”
“童观”就是像小孩一样看问题,幼稚而浅陋的观察。爻辞的意思是说幼稚而浅陋的看问题,“顺从而已,无所能为”,对“小人”来说是没有什么过错的,但如果“君子”这样,就会有危险,并且是可鄙的。
后来这一点在儒家的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挥。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言也。”
“小人”眼中只有实际的蝇头小利,干不成大事,没有天命的信仰,轻侮圣人之言。
2.不知进退
《易经》中,“小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不知进退。
《遁》卦九四爻辞说:“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小象》解释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遁”就是隐退、避而去之的意思。九四爻辞的意思是说“君子”在应该隐遁之时能做到毅然退避,爽快地放弃与离开,但“小人”是很难做到的,哪怕就是离开,也做不到“好遁”,即使就是遁去,内心也会“悻悻然”。
整个《遁》卦就是讲君子应该如何隐退的问题,《遁》卦是艮下乾上,由四阳二阴组成,四阳渐退,二阴渐长,代表的是“小人”的势力渐长,“君子”在这种情况下要遁藏,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说的就是君子在无道之时要懂得遁藏隐退,这也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相近。因为“小人”没有气节,目光短浅,只是贪图自身小利,不论“有道”“无道”,“小人”只懂得逐利,做不到在必要的时刻遁藏隐退。
《遁》卦中,下三爻和上三爻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下三爻是艮,艮为止,所以初六“不往”,六二“执革”,九三“系遁”,而上三爻属于乾,故九四是“好遁”,九五“嘉遁”,上九“肥遁”。这里就主要强调了一个意思——依时而遁,即在应遁时,就要断然舍去,毅然离开,要干脆果断、无所系应,所以上三爻离二阴越远,代表越是没有系应,情况就越好,九四“好遁”不如九五“嘉遁”,九五又不如上九“肥遁”。都是因为越往上,越无所系应的缘故。而这往往是“君子”能做到,“小人”做不到的,“小人”即使遁藏,肯定也会有所系应,内心放不下自己的私利。“好遁”都做不到,就更不要说“嘉遁”、“肥遁”了。
3.“小人用壮”
《易经》中,紧承《遁》卦的是《大壮》卦,《大壮》卦中又提出了“小人”的第三个特点——“小人用壮”。
《大壮》卦九三爻辞曰:“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象传》解释说“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周易正义》疏曰:“九三处乾之上,是健之极也,又‘以阳居阳’是健而不谦也,必用其壮也。小人当此,不知恐惧,即用以为壮盛,故曰‘小人用壮’。”
《大壮》卦的九三是阳爻居阳位,又在下卦乾卦之终,所以过刚,是强有力的。“小人”居此位,恃刚用壮,以盛凌人,即“小人得志便猖狂”。
《中庸》中说:“(君子)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幸。”君子能够做到壮而不用,“在上位而不陵下”,但小人就做不到了,即使没有在“壮”之时,也会“行险以缴幸”,通过铤而走险的办法去谋求“壮”,而一旦达到了“壮”就会恃刚用壮,以盛凌人。
4.“小人革面”
《易经》中,《革》卦上六爻辞说:“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周易正义》疏曰:“上六居革之终,变道已成,君子处之,虽不能同九五革命创制如虎纹之彪炳,然亦润色鸿业,如豹纹之蔚缛,故曰‘君子豹变’也,‘小人革面’者,小人处之,但能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而已,故曰‘小人革面’也。”《革》卦讲的是变革的问题,上六已经到了变革成功,大业已成之时,此时“君子”能治理天下,润色鸿业,而“小人”则只是“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跟着上层走。
很明显,这里的“小人”主要是指普通劳动者,普通下层劳动者在变革之时不会有多高的敏感度,一旦变革成功,也不会对这一变化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在古代,这是由“小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所局限的。这里对“小人”的态度具有明显的阶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