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一则。
1、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个人选择住处而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方,怎么算的上明智呢?”
在古代“里”指居住的地方。“仁”即民风淳厚,这是许多人走在人生正途上的效果。此前多次译“仁”为“真诚心意”,是就个人而言。人与人以真诚心意来往,整个社会就会形成淳厚的风气。“美”兼具道德含义与欣赏评价,肯定其为合宜适当,所以译为“最理想的”。
孔子用于评价的词,最高的是善,其次是美,然后依次为言、蔽、过、不善、恶。
“美”是最接近善的,往往指善的效果。譬如,一个人经常行善,他的言行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美感,因为有“仁”的味道。
“知”即智。“孟母三迁”就是很好的例子。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就和小朋友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于是搬到市场旁边,孟子又跟着学习做生意。最后孟母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开始喜欢读书。
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我们在选择理想住处的时候,不可忽略这一点。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行仁,为社会风气的改善尽自己的力量。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今天开始论语第四篇章《里仁》篇。里仁,是指要以仁者所在的地方居住。是强调的仁者身上的正确的引导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靠近仁者,向他学习,才能有助于自己的修养与提高。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学会善恶是非,从而获得智慧和聪明。
在一个人真正培养起强大的内心之前,其实很难坚持行为准则,很容易在一些事件中摇摆不定、无法辨别。所以在这之前,必须有一个精神导师一般的人物,给予正确的指引。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导师,是很难得的事情。如果在现实中没有这样一个导师,那就只有在圣贤书籍中寻找答案和方向。坚持论语日课,其实也是这样一种努力,努力以往圣先贤为师,让自己心性能够磨砺、坚韧。
4、弘丹学习心得
哲学上说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主要是由他自身的思想矛盾所推动的,但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起着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主观努力,包括思想、态度、意志、作风等内因,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等外因。二者对个人成长同样不可或缺。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内因是一个人进步的根本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心要事物发展产生作用。
这段话,孔子建议明智的人要选择民风淳厚的地方作为自己的住处。住处是外因,外因对于个人成长也是有影响的。如果居住地方的社会风气都是行善的,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个人也可能产生行善的思想,如果居住的社会风气都是凌强欺弱,霸道的,个人如果不想随着社会风气,,就需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抵抗这样的风气,而且还要忍受周围人的不理解和异样的眼光。
“里仁为美”这段话也说明要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生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选择居住环境也是如此。
5、都市隐居人解读
@都市隐居人对《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二则的解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归,古代曾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古礼中嫁女称为归。古礼中诸侯娶三姓女,也就是和三个同等级诸侯联姻(注意,妾不在此列。事实上每个嫁过来的夫人都会有不少陪嫁的侍者和妾)。管仲并不是诸侯,虽然有权有势,但还不至于做出这样严重违背礼制的事情,显然不适于这种说法。第二种说法,归通馈,就是祭祀祖先时敬献的贡品。古礼诸侯三荐,就是用三牲来祭祀。管仲如果也用三牲祭祀,也是严重违背礼制而实际的日常花费并不大,也不适于这种说法。还有的说法,三归指三归台,管仲藏财货的地方;指三处采邑;指在三处市场收租;有三处府邸。前三种说法都代表了管仲的富裕而没有体现出不俭省,而三处府邸,配合下一句的官事不摄就是在每处府邸都有一套管理班子,而且每个管理班子中每个家臣还负责专门的事务不兼任,不象一般的贵族家里,家臣要兼管多方面的工作来节省人员成本。
树塞门,古人屏也称为树,塞就是遮蔽。古礼,天子和诸侯在大门外立屏来区别内外,而管仲也效仿。按照历史上礼制越来越滥用的趋势来看,这个树塞门应该和现在古建筑中经常可见的照壁有点接近。坫,古代屋中的土台子。反坫,是古代诸侯互相宴请时敬酒的一种礼节,管仲也效仿国君,家里也安排了反坫礼所用的一应器具。从这两点可以看出管仲并不知礼,或者说不是严格守礼的人。
这段的解释是: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这是不是说管仲很俭省呢?”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家臣们都有专门的职责,不兼摄,这也算俭省吗?”又问:“难道是说管仲知礼吗?”孔子说:“一国之君在大门外树照壁,管仲家也在门外树照壁;一国之君在国君的宴会上,才在堂上陈设用来安放酒杯的土几,管仲宴会也陈设土几,管仲都算知道礼的,还有谁算是不知道礼的?”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向是一分为二的。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在周天子失职的情况下维护了当时基本的社会秩序,在创造的功业上孔子是高度评价管仲的。但在对个人的评价上,孔子认为管仲器量偏小,所以最终取得的成绩有限。孔子认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修养是能够取得多大成绩的根本,在这里,器量大小是指个人修身的程度,是君子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因为管仲和齐桓公的器量小,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够远大,能够九合诸侯,成为一代霸主,就在取得的成绩面前很快满足,成功后也没有给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也没有意识到礼对社会秩序的根本性的作用,所以在后期管仲就开始奢侈、违礼,齐桓公也开始放松政事管理。所以虽然管仲和齐桓公这一对组合能够做到九合诸侯,取得春秋五霸中最耀眼的成绩,但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甚至等不到寿终正寝,齐国就发生内乱,后来春秋诸国也不再当齐国是霸主。这正是因为他们重视能快速取得成果的霸术而轻视礼制的根本性作用,统治的根基没有扎稳。
但从别人问的两个问题来看,当时的人一般来说也认为所谓的“小器”是指人吝啬,或者拘泥于礼数细节,做事放不开,才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这种看法和现代人的观点几乎如出一辙,可见孔子作为圣人,衡量器量的标准和我们普通百姓还是远远不同的。
毕竟孔子这样大器量的圣人少,后代多数统治者在器量上还达不到齐桓公、管仲这样的水准,所以后代越来越痴迷于霸术而轻视能够深根固本的道德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