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普陀宗乘之庙:塞北高原上的信仰华章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未踏入普陀宗乘之庙,又怎会知晓它的雄浑与壮美?这座坐落于承德的庙宇,宛如一颗塞外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庆祝自己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下令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建造的藏传佛教庙宇,历时4年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 。庙宇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群。它巧妙地融合了汉藏建筑艺术风格,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更是清王朝鼎盛时期国力强盛与民族融合的象征。

刚至山门前,便能感受到它的不凡气势。清式与藏式结合的山门建筑,藏式三券门白台之上,屹立着清式城楼,黄琉璃瓦绿剪边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门前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守护着这座神圣的庙宇。走进山门,碑亭内三通石碑静静伫立,中央是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龙纹边石碑,记载着庙宇为庆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而建,庙制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讲述着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抚恤的动人故事,字里行间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穿过碑亭,便是五塔门。这座高10多米的藏式白台,中有拱门3座,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显得古朴而神秘。白台之上排列着红、绿、黄、白、黑五座喇嘛塔,用彩色琉璃砖砌筑,分别代表着藏传佛教的火、地、水、风、空五大元素及五大教派,它们静静矗立,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再往前走,琉璃牌楼映入眼帘。这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色彩斑斓,精美绝伦。明间正楼前额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和后额“莲界庄严”,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继续前行,大白台和大红台逐渐出现在眼前。大白台宽约150米,高约18米,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下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砌砖,白灰抹面,坚实而厚重。大红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通高43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大红台的红墙中央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龛六个,均饰以黄紫相间的琉璃慢帐,内置琉璃佛像,它们庄重肃穆,俯瞰着世间万物,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大红台中央的万法归一殿,是整个寺庙的核心建筑。这座正方形七进间大殿,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富丽堂皇。这里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曾经香烟缭绕,梵音阵阵,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站在万法归一殿前,我不禁想象着当年乾隆皇帝在此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盛大场景,那是民族融合的光辉时刻,也是这座庙宇历史上的高光瞬间。

除了这些宏伟的建筑,普陀宗乘之庙内还有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佛像造型优美,神态生动,每一尊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描绘着佛教故事和历史传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普陀宗乘之庙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承德这片土地上,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吸引着后人不断前来探寻它的奥秘,感受它的魅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