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9期“喧嚣或宁静”专题活动。
又是这样一个稀碎的傍晚。女儿摊开的作业本还空白着,眼睛却早粘在了“豆包”上,催促的话到了嘴边,又化成一声无声的叹息。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疯狂闪烁,点开,是孩子爸一连串的微信轰炸:“明天毕业典礼到底几点?”“谁带她去?”“坐哪儿?”“跟哪个家长一起?”…… 每一个问号都像一根小针,精准地扎在紧绷的神经上。
一股无名火“噌”地就顶了上来!心里那个烦躁的声音在咆哮:你自己参加不了,问这么细碎做什么?谁去参加,自然会安排好!难道还要专人带路、专座预留吗?
这种时候,他事无巨细的追问,非但没让人感到被分担,反而像无数只嗡嗡叫的蚊子,扰得人片刻不得安宁,只觉得他太啰嗦,管得太宽,徒增烦恼。
这股火气还没压下去,下午的画面又浮上来。带孩子去医院看了外公,回来我妈好心给孩子洗了澡,头发还没干透,他就一句“哎呀满头大汗!要着凉的!”劈头盖脸砸过来。
那一刻,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根本连情况都不了解,只看了一眼就妄下论断,那种随口而出、与事实不符的关心(或者说指责?),让人心里反感至极,像吞了只苍蝇般膈应。原本就疲惫的心绪,被这么一搅和,更是翻江倒海,难以平静。
可是,这股火气冲上脑门,又撞上了另一堵墙——心里另一个声音冷冷地说:都结婚十年了,他是什么样的人,说话什么风格,你还不清楚吗?他可能就这德性,想到啥说啥,未必有恶意,你有什么好气的?气坏了自己值得吗?是不是你自己也笨嘴拙舌,不懂得怎么跟他这种人有效沟通?
这念头一起,火气里又掺进了深深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是啊,十年了,磨合了十年,有些模式似乎已成定局。他的“关心”有时像粗糙的砂纸,擦得人生疼;他的“追问”有时像密集的鼓点,敲得人心慌。
我知道他不是坏人,或许只是表达方式笨拙,或许只是焦虑无处安放。但那一刻的烦躁、委屈、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的愤怒,是真真切切的。我气他的“瞎操心”和“不了解”,更恼火于自己明知他如此,却还是会被轻易点燃,并且在爆发后又陷入“不该生气”的自责里。
婚姻十年,仿佛在一条熟悉的河流里跋涉。水流湍急处,是那些琐碎日常堆积的压力;水下暗藏的礁石,是沟通不畅累积的疲惫。
明知道岸边有块石头会硌脚,下次路过还是会踩上去疼一下。不是不知道,只是避无可避,或者,是还没找到更从容绕开它、或者让它不那么硌脚的办法。这“德性”二字,包含了多少无奈、习惯,也藏着几分“算了,就这样吧”的妥协,以及一丝“也许还能更好一点”的不甘。
静下来想想,也许问题不在于“气”,而在于如何让这“气”有个更顺畅的出口,如何让这“十年德性”的碰撞,少一些火星四溅。路还长,修炼的不仅是耐心,更是沟通的智慧——如何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接住他那份可能并不精致的关心;如何在被琐碎淹没时,为自己辟出一方平静的水域。
这烟火日常里的鸡飞狗跳,大概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吧。气过,恼过,自我怀疑过,然后,深吸一口气,明天太阳升起,该安排的毕业典礼要去,该盯的作业要写,该面对的“德性”……也还得面对。只是希望,下一次,那口气,能喘得更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