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跟着培培老师来读书感悟之二

我向来以为读书是件私密的事,如同独饮,不必与人言说。然而培培的读书课,却教我重新审视这桩向来独自经营的事业。她的言语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转开了我心中关于读书的诸多锈锁。

初听“品茶人心态”一说,我不免暗笑。读书何须如此做作?然而当我真正收拾书桌,焚一炷香,煮一壶茶,将手机置于远处,才发觉从前所谓“读书”,不过是眼睛在纸面上滑行罢了。培培说“空杯”最难,我深以为然。我们这些被信息浸泡太久的人,头脑中早已盛满偏见与预判,哪里还容得下新思想的注入?那日我试着放下对某位作家的成见,竟在其文字中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光亮。原来不是书不好,是我从未真正打开过自己。

培培谈及“开卷有益”时,讲到她少年饿肚买书的往事。我忽然想起自己书架上那些落了灰的“无用闲书”——它们何尝不是被我的功利心所冷落?现代人的病,就在于太急着要答案,要效果,要立竿见影的回报。培培说“慢慢来才是真正的快”,这话如当头棒喝。我开始重新翻阅那些曾被我认为“无用”的书,竟在诗歌集的边角处找到了解决工作难题的灵感。益处原是如此不可预测,却又恰如其分地到来。

最有意思的是“探险家心态”。我向来只读历史传记,视小说为消遣。培培却说:“世界这么大,你就想要待在自己老家?”这话刺痛了我。硬着头皮翻开一本科幻小说,初时如读天书,渐渐却为其中想象力所震撼。原来我的思维早已被自己筑起的高墙所困,而书籍恰是翻越高墙的梯子。现在我的书桌上,哲学与科学开始与历史比邻而居,它们争吵又和解,而我是最幸运的听众。

“攀登者心态”最是磨人。培培说读书如登山,须“享受肌肉微微酸痛的训练感”。我选了一本艰深的哲学著作,第一遍读罢不知所云,几乎要放弃。想起培培说的“遇水搭桥”,便找来入门读物打底,再读时竟能窥见一二。那种突破感,确实比读轻松读物来得深刻。难怪培培说:“别人在山脚徘徊时,你已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最妙的是“对话者心态”。培培让我们把书当作活人对话,这想法颇为新奇。某夜读《红楼梦》,忽觉曹雪芹就坐在对面,与我共饮。他说大观园的兴衰,我讲办公室的政治,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字确能穿越时空,让素未谋面的人成为知己。难怪培培的朋友圈都是“半个国家的重量”,这种交友之道,实在高明。

“反刍者心态”对我启发尤深。我读书向来贪多求快,一本接一本,如牛吃草。培培却说老黄牛最聪明,懂得反复咀嚼。我试着重读三年前读过的书,惊觉当初划线的段落如今有了全新理解。原来不是书变了,是我变了。这种成长的证据,比任何读书笔记都来得真实。

至于“万书归一法”,初听玄妙,细想却至为深刻。培培说“读破万卷书,归于你一身”,我终于明白为何有些人读书成了书呆子,有些人却读出了气象。关键不在记忆多少,而在消化多少。我开始把不同书中的矛盾观点当作思维的磨刀石,不再执着于谁对谁错,而是思考:这对我有何启发?读书至此,方觉呼吸顺畅。

培培的读书课,最动人的是她那份赤诚。她说要在中国大地上点燃读书的灯,这话听来宏大,却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一家点火做饭,邻居借个火种,很快全村炊烟袅袅的情景。读书灯确实如此,一盏点燃一盏,终成星河。

我原以为跟着培培学的是读书技巧,末了才发现,她教的是如何通过读书,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那些心法看似在说读书,实则句句关乎生活。当我们以品茶人的专注对待工作,以探险家的勇气面对改变,以反刍者的耐心处理挫折时,读书的真义才真正显现。

课毕熄屏,我独坐灯下。窗外夜色如墨,而案头书页雪白。培培的声音仿佛仍在耳畔:“读书是每一个个体,最好的觉醒之路。”此刻我忽然懂得,所谓觉醒,不过是学会在纷扰世界中,保有灯下那一方清明的天地。

这盏灯,我要传下去。

(文︱木易水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