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丑小鸭'丑'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相信大家都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吧。之所以是丑小鸭,是因为它进入了鸭群当中,受尽艰难与挫折,最后离开鸭群发现自己是只白天鹅。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白天鹅肯定是比鸭子要更加的高贵,更加的受人喜欢。为什么白天鹅在鸭群当中却经历了挫折,经历了艰辛呢?或许有人会认为是环境的缘故,俗话说得好,物理类聚,人以群分。或许又有人会说这是审美角度的不同吧,鸭子会以鸭子的衡量标准来衡量白天鹅,它觉得它并不符合鸭子当中的任何一个特性,所以它被认为是丑小鸭。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太过于狭窄。但是究尽根源,这些衡量标准又从何而来呢?

在我们心理学当中有一个原理,叫做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就是说当一个人被贴上一个标签的时候,他就会被这个标签笼罩起来。很多人都会给自己或者别人贴标签,比如说高富帅,白富美,毒舌等等。举个例子吧,杨幂,被称为拼命三娘,这似乎就成为了她的标签,每当她拍戏稍微认真一点,稍微刻苦一点,稍微敬业一点的时候,人们都会说她又开始拼命工作了。凤姐,射门,一般人眼中当中的丑女,而她似乎也被贴上了丑女的标签。再说金星不吧,她被贴上毒舌的称号,感觉似乎给别人取了这个称号,她一辈子就定位了一样,而且似乎这个定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殊不知,这都是晕轮效应。

摘自耿沫著作的《每天懂一点怪诞心理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