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和孩子

     

直播课学习

        今晚是赵院长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系列二》,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现实的行为,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和目标。因为2—3岁孩子的自我开始建立,人格也开始形成。孩子的目标源于家庭环境、家庭动力和基因决定的。孩子的目标在他心里,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实现。错误目标源于错误的判断,一旦确定,不会轻易改变,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动力。

      你如何看待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家长要能指导儿童的行为,调整我们自身的生活。从上述案例中看到,孩子的目标和学校的要求形成了冲突,学校让孩子回家,孩子的目的(想让自己成为全家人的焦点)达到了。此时对孩子的惩罚没有意义。要先了解家庭情况,不能只看行为。了解父母职业、出生情况、家庭关系、从人格的统一性看待孩子。

        赵院长讲到了正念——有意识地觉察当下。我们应当学会用正念呼吸、正念吃饭、睡觉、学习、听课。带着正念更好的享受当下,就会有福流的感觉。讲到了四种类型的人格特点,我对照一下自己,好像有点控制型和社会利益性,也有一点讨好型人格。因为小时候,家里孩子多,被父母有点忽视,所以有点讨好性人格。在儿子小的时候,我过多的唠叨,和爱人对孩子都有一些控制。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就会不满意,动辄打骂孩子,没有做到更好的尊重孩子,对孩子在学习上的鼓励很少,没有做到很好的陪伴、支持和理解,没有看见孩子心理的需求,忽视了孩子情绪情感的需求,忽视了太多心理的感受。

        儿子有一点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因为我和爱人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加上儿子青春期逆反,有一些回避型,高中一二年级特别明显,到了高三开始,儿子醒悟过来,迎头赶上,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儿子从2岁上幼儿园开始,就表现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人缘好,朋友多,也有勇气面对社会与生活。这是我们感到比较欣慰的地方。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接纳、信任孩子,共情孩子,改变自己。满足孩子情绪情感的需要,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和孩子较劲,找到孩子的动力点,更多的用心陪伴和正面鼓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