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息,阴沉沉的天空催促着每一个人走的再快一些。每一张脸孔都是一面生活状态的镜子,而镜子的背后谁也看不见看不清。
张哲骑着车载着弟弟着急地赶往家中,忽然一眼看到人行道上一对中年夫妇向一个骑车的路人问话,他招了招手向问什么,路人直接骑车而去,似是没看见。那中年又朝着张哲招手求问,他慌忙地说着问路,车已驰过的哲停了下来,想着顺手帮一下。中年夫妇赶忙向前,中年男人急急说道:“小伙子,你好,我想问一下去上窑的路,怎么坐车过去”。哲回答:“上窑是么?”哲挠了挠头,细想着。
这时中年男人又说到:“我们到这边找女儿,你也别笑话,你看我和孩子妈妈着急过来,到现在也没吃上饭,又不知怎么坐车回去了。你看能不能借我们一点钱坐车回家?谢谢你了。”
哲转头看了看那个中年妇人,面容干净,穿着白袄子,围着黑色围巾,表情没有神采,甚至有点不安,见到哲看向她回以笑了一下。哲回身答:“我看看”,哲开始掏口袋。
中年男人这时又说到:“二十多块就行了,我们两口到现在也都没吃饭”,他两只手在身前揉搓着,似是有点冷,其实他们俩穿得不算单薄,不像很穷困的样子。
哲掏出了一沓纸票,只有10元和五元的,数了数两张十块的递给了那男人,他很直接地伸过手来接,边说着谢谢之类的话,这时哲提高了声音问到:“这些钱够了么?”中年男人说到:“你看,再给两块钱就可以了吧”,他的眼睛直盯盯地看着哲手里的钱,随后哲又给了他五块。
男人很激动地对哲说:“谢谢,真是谢谢你了,我们俩在这里真是遇到好人了。你看你还带着孩子,不是确实我们没办法了真不愿麻烦你,真的谢谢你。”
哲回过头,准备离去,高声回到:“不谢不用了,你们快点回家吧,也不早了,早点回去吧,快要下雨了。”哲骑车带着弟弟离去了,依稀听见后面那男的说着什么。
一段时间后,哲回头问一直没说话的弟弟,“你说刚才那两个人是真是假?”弟弟嗡嗡了一会,“我,我也不知道,应该是真的吧。”
哲又说:“他们说是问路,但最后确实问钱的话多,你觉得真的可能大还是假的可能性大?”弟弟回答:“假的吧?”
哲继续说道:“我最终还是给了他们钱,二十多不少了,该不该给?”弟弟没有说话。
哲说:“真假的可能性都有,假的可能性大,但还是要给,万一他们真的需要呢?”弟弟插话道:“我们老师说要乐于助人”。“嗯,是要乐于助人,我给他们钱,不仅仅是考虑真假,也是从我们自己的良心出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下乐于助人可以,即使吃点亏也没事,万一别人真的遇到困难了呢?”
弟弟说:“他们要是假的,骗我们,以后肯定又会接着骗其他人。”
哲告诉弟弟:“你以后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弟弟表示不知道,“你觉得他们确有困难,你可以帮,但一定记住,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你不想帮,就说自己没钱,让他们向交警求助。”
后面的路,两人沉默了一会,然后又开始聊了其它的话,继续向家回,天开始下午,他们披着雨衣慢慢骑着车。
哲想要教给弟弟警觉,不要相信他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少管其他事。但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面对生活,我们还让他们看见善恶的哪一面?或是更多地去看到哪一面?哲也是乱的,生活就是这样现实!给了他“力所能及”保身,又是否有效?以后要是因此常受到“善举之事”欺骗又该如何是好?
总而言之,哲希望孩子的世界是充满简单快乐的,是满怀阳光与温暖的。生活阴晴有缺,但愿孩子的童年阳光常伴,温暖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