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 2--社心 第五课社会知觉与归因 - 草稿

胡晓会 中原焦点,高级七期讲师八期中级九期、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2022.4.3坚持分享第1473天


一个树桩,艺术家,园丁~~盆景;厨师~~菜墩子;农民~~劈成柴火,烤火用

儿子躺妈妈腿上,几乎所有妈妈一个反应,摸摸头,再摸摸自己的头,可能做了妈妈才下意识得这样的反应。

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其他人怎么看。咨询,敬畏之心在他的世界里面怎么有这样的想法。越是不可爱的孩子越需要被爱。力量弱敏感,强才有安全感,小事就炸了。读书旅行交流看到看不到的地方。


第五课: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对社会的整体看法。

包括:对他人、群体(人际)、自己的知觉(自我) 。

社会知觉中的“知觉”,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其实也是社会认知过程。

普通心理学的“知觉”,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他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

社会化、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均以此为基础。

咨询中,你以为的不重要,他以为的才重要。真不懂就保持未知好奇。尤其是孩子的学业你不一定都懂,都会。懂也要怀着不懂之心。陪着孩子梳理澄清总结概述,相信他。咨询师怎么对来访者的东西都懂呢?可以不是他领域的专家。但懂人性,精通人性,精通基本功,懂专业知识。

如果人家直接问,抑郁症怎么办?这是你的专业。但还是不要太懂。了解他说的抑郁是什么样的,怎么就想到问这句话呢,能多讲一些吗?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尝试?希望怎么办?我们懂抑郁怎么办,但我们不懂他说的抑郁怎么办?笼统的东西不要精确的回答。朋友问,咋啦,咋问这,谁抑郁了?角色不同,反应不同。作为朋友八卦。咨询师缓、慢、轻柔。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认知

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

经验也是阻碍也是限制。你所拥有的必被其拥有,甚爱必大费。

父母往往认为自己很懂。孩子认为你不懂他。扔掉固有的经验。世界是多元的。有很多可能性。

对自己的经验觉察。避免偏差。

不博学,也不要不懂装懂。有德有修为。不出恶言。真诚,这一块儿我不太懂,我不知道。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人格

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

兴趣过于广泛。只能在某一领域上精进。到达天花板不容易,大多都在地板上。

3.认知者的情绪 ——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处于消极状态下的倾向于消极的眼光去看他人。

情绪直接影响我们对社会的看法。不一定专门处理情绪,但允许接纳更多情绪出来。

消极悲观,就去找事儿做。做也行不做也行,能做的时候, 尝试去做。 约练场就是加油站。自己忙得乐呵,做好自己,情绪处理好不影响孩子就很好的陪伴。

行动带来顿悟,在事上磨。阳明心学。知道与做到的距离。做不到也很好,有上升空间。一学就会一用就废。

思考:作为咨询师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社会知觉?

客观、中立、接纳、尊重、平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印      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将认知客体在头脑中归类、明确它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的过程(内隐、认知过程 )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不熟悉的人

第一印象的机制。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随意自然真实不刻意不做作。可以修饰不要忽略真诚真实。

与爱人的第一次见面。职场上同事。

一见钟情是首因效应吗?特指恋人之间。

2.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

熟悉的人

一个人一直借你的钱,有一天你没有借给他。不满意。

一直帮忙,有一次没有帮,不满意

礼尚往来,边界,升米恩斗米仇。

付出越多的人越不落好。界限清晰,谁的事就是谁的事儿。


3.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人的优点缺点被放大,其他的优点缺点视而不见。

认为某个人不错,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使用过的东西、要好的朋友、家人都很不错。

尽量不要太走进偶像。

热恋中的人看对方什么都好。智商为零。闭着眼。这个时候尽量少说,多听多了解,越反对他们反倒越要在一起。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家族不反对,男神女神形象可能见光。李敖,胡因梦。

追上了不珍惜。

4.刻板印象 (有色眼镜)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性别、种族、外貌对人归类。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的固定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

例:北方男人粗犷、豪爽

南方男人细致、拘谨

既有积极作用,社会适应的意义。又有消极作用,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带着直接经验去相处。信息偏差。

职业,地区。

咨询时可以用这个思路排序

每个因素评分。

在乎的正分,不在乎的负分。

五五开,也不要慌。发挥联想,讲某个事的时候感受不一样。说与不说,体验出来。倾诉即疗愈。创设安全的氛围说。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就越好。


2.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如果加上逻辑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就是加权平均模式。


3.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

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对一个人的整体评价。某人,好人;某人,你得小心点儿;某人,不好说。

咨询中,无处不在的具体化。

孩子讲哪个同学的时候,不要指导与教育。孩子大了,你怎么说这个同学不是好人呢?怎么了,什么情况。一定有孩子的道理。你没有指责语气不对劲儿,孩子就感觉到了。他就不理你了。

一个人,不同场合,差别大

了解一个女孩长啥样,最好大早上去找她,才能看到素颜。

四、印象管理

1.定义: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对自己形象负责人。

2.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的区别

印象形成:信息输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输出,对他人的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拓展:

1.登门槛效应:

先说小要求,再逐步加大 。借钱。先从小的借,还得快。再借再还。再借很多,要小心。最后就不还了  。

不想撕破脸,到最后卷入不可收拾。损失惨重。

2.留面子效应:

先说大要求,再说想要的小要求。

本来想借五千,担心他不借。借五万,没有,借三万,没有,借一万。一万也没有,借五千。五万面子不给三万面子不给,不能一点面子不给吧。五千的面子。

先说大要求,慢慢说小要求。

心理老师pua,需要你顶礼膜拜,你就有意识了


3.印象管理的作用

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

老师有老师的形象,咨询师有咨询师的形象。什么角色做什么事。怎么打扮。

成功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但也不是绝对的。

4.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修饰外表,不要太出格。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相亲,恋爱刚开始。有才有财不一定。隐藏缺点,抬高优点。互骗。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期待。独特例行,社会的考验。“毒打”

(4)投人所好。自我暴露、附和、献媚、施惠等手段。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内因:个体内部,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内归因

外因: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兼有二者内因和外因的影响;综合归因。

讨论:夫妻吵架时应该对问题怎么归因会更好?一致对外。

把问题归于外因。都是因为你,事情这么糟糕,都是我不好。

归于外因,外因不包括你们俩。环境。进职称没有进上。运气不好,有的人太钻营,评委看呲花了。

老头子总是对的。

把人和问题分开。更多和人一起打败问题。

但单位里该归于谁就归于谁。

2.稳定性与易变性

稳定性:内因中人格特点、能力;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

易变性:内因如人的情绪易变,外因如气象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3.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可控性:努力与否
不可控:智力因素、工作难度 。个人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力改变。

控那些可控的。接纳不可控的。

归因 ---暗示 ---自证预言


三、控制点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      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内控者,结果取决于个人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面对困难情境,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态度与行为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无助被动。企图寻求外援或碰运气。态度与行为不符合社会期待。

越年轻越内控比较多。年轻气盛,无所不能。

越年龄大越外控。都是命,人生无常。没那么高的心气。躺平,随便。

不过,不要放弃很多东西。尽人事听天命。

四、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如,对一系列失窃案的分析,各种线索指向同一个男子,他不出现就平安无事,很容易就假定他是嫌疑人。

2.折扣原则——凯利提出                 

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大楼出事,只有一个人,嫌疑就很大,三个人就需要特别谨慎。


3.协变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是凯利认为的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1 特异性信息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高 :“我只在乎你”? 

2 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高: “大家都爱你”   

3 一致性原则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高: “无论你生老病死,贫穷富贵我都在乎你”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 社会视角的影响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了解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在事儿上纠缠。

丢钱包者:治安不好,倒霉;

他人说法:自己不小心

2.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卷入)

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

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保护自己。

如果成功了,运气,如果失败了,都是我不行

失眠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认为是内部原因造成的,神经衰弱、焦虑、紧张、更年期、喝咖啡

可以通过改变归因模式得到缓解

3.  观察位置

“挤公交”效应,对事情的解释和看法。

没上车时,再挤挤再挤挤

上了车后,挤不上了

屁股决定脑袋。(时空对话,外化。)

4.  时间因素(归因的情境性)

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顺应自然,接受规律

咨询,来访者执念很深,聊啊聊说啊说,咨询是个过程。

下重大结论,不要晚上做,不要马上下结论,玩两天再说。凉凉就干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作用? 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另一类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
    刘群利阅读 7,368评论 0 0
  •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1.知觉:是人脑中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
    Jason_Z阅读 3,680评论 0 2
  • 一,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作用? 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另一类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
    你行xch阅读 3,720评论 0 0
  •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包括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二、影响...
    dear心理咨询师黄倩雯阅读 4,549评论 1 7
  • 什么叫社会知觉?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很简单,我也不必用复杂的概念混淆大家,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对自我及对他人的知觉...
    经浅灰阅读 4,55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