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的写作“六件套”,搁现在竟成了“时代老古董”?

最近翻到乔治·奥威尔在1946年《政治与英语》中提出的六条写作规则,突然有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这位写出《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的大作家,当年给写作者们列下的“六诫”,放到今天,究竟是依然管用的“写作宝典”,还是成了“时代的眼泪”?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

第一条:修辞退散!别用印刷品里常见的隐喻、明喻

奥威尔这一条,要是让中国写作者看到,估计得集体摇头。咱中文里的修辞,那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写作魔法”!李白写“白发三千丈”,用夸张把愁绪具象化;李清照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借景抒情美得让人心颤。要是真把这些修辞手法都“封印”,文章可不就像没放调料的白粥,寡淡无味?不过仔细想想,在写严谨的学术论文时,滥用修辞确实容易让观点变得模糊,看来这条规则也得“分场合上岗”。

第二、三条:能省则省!一个字说清绝不用俩,能删的字必须删

这两条简直是“极简主义”在写作界的代言人。写工作报告、新闻简讯时,确实需要这样干净利落,老板和读者都能一眼抓住重点。但要是写小说、散文还这么“吝啬”文字,可就麻烦了。曹雪芹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要是精简成“皱眉、美目”,那红楼梦里的韵味可就全没了。看来写作这事儿,有时候还得学学“弹簧”——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

第四条:主动语态才是王道!能用主动就别用被动

这条规则就像个“霸道总裁”,直接给语态下了“判决书”。但现实里,被动语态可不是“无用武之地”。比如“疫苗被研发出来了”,重点在于疫苗问世这个结果;换成“科学家研发出了疫苗”,焦点就变成了科学家。就像穿衣服,不同场合要搭配不同风格,语态的选择也得看表达需求,不能搞“一刀切”。

第五条:日常用语至上!别用外来词、术语和行话

这条规则有点像“社交达人”,提醒咱们说话要照顾听众。在日常写作里,确实没必要满嘴“量子纠缠”“元宇宙”,把读者绕晕。但在学术交流、专业讨论中,这些术语就是精准沟通的“秘密武器”。就像医生之间说“心梗”,可比“心脏的血管突然堵住了”高效多了。至于外来词,现在谁聊天还能避开“yyds”“emo”呢?语言本就是活的,何必给它套上太多枷锁?

第六条:文明写作!绝不用粗俗语言,必要时可打破以上规则

这条算是给前面五条上了道“保险”。粗俗语言确实容易拉低文章格调,但在一些现实主义作品里,适当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接地气”表达,反而能让角色更鲜活。比如《骆驼祥子》里的老北京方言,要是都换成“文明用语”,祥子就不再是那个挣扎在底层的车夫了。不过,这分寸可得拿捏好,不然就容易从“真实”变成“低俗”。             

 奥威尔的这六条写作规则,就像一套古老的武功秘籍。它有自己的精妙之处,也难免带着时代的印记。在今天这个多元的写作世界里,我们大可把这些规则当作参考,而不是绝对的标准。毕竟,写作的魅力,就在于既有规则的框架,又有打破规则的自由。你觉得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