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炉包

  炉包这个东西在我19岁之前,我都管它叫水煎包,直到我去高密实习,那边都叫炉包,我便也跟着叫炉包了。

  后来在青岛这边工作,青岛也有炉包,也叫炉包,但青岛的炉包比起高密的炉包要差很多,色香味,都不一样。

  青岛的炉包爱用虾仁,大多是韭菜鸡蛋虾仁的,颇有海滨城市的特色,其实这更像锅贴了,我在青岛吃的炉包,都是电炉打的,就是电饼铛打出来的,它就不正宗,不地道,要差强人意许多。

  正统的高密炉包,馅儿是纯肉的,得瘦多肥少的猪肉,得用刀切,俗话叫刀切肉,是切成丁的,这跟机器做出来的肉馅就不一样,肉馅散,刀切肉紧实,你吃包子,一口下去,馅儿散了,掉的满地都是,那就不是刀切肉。

  其次,面得全麦的,不能用白面,白面太精细了,口感太软,吃起来会腻,要想炉包好吃,就得用全麦面发好面,讲究个暄而有嚼劲。

  最后是包子底儿那层金黄色的锅巴,说锅巴不恰当,我们当地叫嘎渣,炉包好不好吃,就看这层嘎渣香不香,嘎渣香不香,还得看油好不好,色拉油调和油就不香,地沟油更不用说,得用大豆油,自家压榨的最好。

  油有了,馅儿有了,面也发好了,还差个土炉子,土炉烧煤,上面架一口平底儿大铁锅,土炉打出来的炉包才是焦香的,电饼档那能行吗,那不行。

  吃炉包,配玉米渣粥,我们这叫黏注,发音是(nian)(zhu),这东西不容易散热,得吸溜着喝才行,你一进炉包店,满屋子都是吸溜吸溜喝粥的。

  那时候就不分高低贵贱啦,人人只盯着眼前的粥碗跟锅里的包子,大老爷也好,教书匠也罢,大家都坐一条长凳吃一锅的包子喝一锅的粥,那就只有一个身份,食客而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