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2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十七卷-10
冯夫人
当初,乌孙肥王翁归靡与匈奴妻子生的儿子乌就屠,在狂王受伤时惊恐不安,与乌孙诸瓴侯一起逃走,藏在北方山中,扬言其母娘家匈奴派兵前来,所以乌孙百姓纷纷归附于他。
后来乌就屠袭杀狂王,自立为王。这一年,汉朝派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一万五千来到敦煌,疏通河道,积聚粮食,准备征讨乌就屠。
当初,刘解忧的侍女冯嫽能够撰写文书,了解汉朝与西域各国事务,所以曾携带汉朝符节为公主出使,各国城邦对她尊敬信任,称其为冯夫人。
冯嫽是乌孙右大将的妻子,右大将与乌就屠是好友,所以都护郑吉派冯嫽劝说乌就屠:汉朝军队即将出击,乌孙必将被汉军所灭,不如归降。
乌就屠感到恐惧,说道:“希望汉朝封我一个小王名号,使我得以安身。”
汉宣帝征召冯嫽来京师,亲自询问乌孙情况。然后派冯嫽乘坐锦车,携带皇帝符节作为正使,以谒者竺次、期门(汉代郎官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帝的狩猎事务)甘延寿为副使,护送冯嫽来到乌孙,传达汉宣帝诏令。
诏命乌就屠到赤谷城(乌孙国都)去见长罗侯常惠,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都赐予印信、绶带。破羌将军辛武贤未曾出塞,即率兵撤回。
乌就屠不肯将瓴侯的部众全部归还,于是汉朝又派常惠率领三位军校所属部队屯兵赤谷城,为乌孙划分人口和地界。大昆弥统辖六万余户,小昆弥统辖四万余户。
然而,乌孙民众全都心向小昆弥。
感思:西域的风沙里,向来是男人的天下。马背上的厮杀,帐幕中的密谋,刀光剑影间,历史便这样被书写。
然而,在《资治通鉴》那惜墨如金的字缝里,偏有一个女子的名字,如戈壁中的红柳,倔强地生长出来。
冯嫽,解忧公主的侍女,右大将的妻子,乌孙人口中的“冯夫人”。她的出场,没有华服美饰,没有前呼后拥,只带着一纸文书,一腔胆识,便走进了历史的画卷。
她是中国最早的女外交官。冯嫽多次以朝廷正式使节身份出使西域,在封建时代极为罕见。
她最初只是解忧公主的陪嫁侍女,身份卑微,却凭借自己的才智与胆识,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绽放异彩,最终成为影响汉朝与西域关系的关键人物。
冯嫽的出身与那些王侯将相相比可谓云泥之别,但她通过自身努力,掌握了多国语言、熟悉外交事务,最终获得了与各国君主平等对话的资格。可谓起点不决定终点。
在陌生的西域,面对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她没有被动适应,而是主动融入,最终成为连接汉朝与西域的文化桥梁。可谓环境不决定命运。
在男性主导的古代外交领域,她以女子之身屡次完成重大外交使命,可谓性别不决定成就。
冯嫽用一生证明:生命的质量不在于你从哪里出发,而在于你选择如何行走。就像戈壁中的红柳,在最贫瘠的土壤里,也能绽放出最顽强的生命之花。
这种精神,穿越两千年时光,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限制我们的,往往不是出身与环境,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设限。
元贵靡是解忧公主与乌孙肥王翁归靡所生的长子。翁归靡死后,解忧公主嫁给狂王泥靡,泥靡是翁归靡的侄子。乌就屠和元贵靡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翁归靡曾向汉朝请求立元贵靡为嗣,但未及实现便去世。乌孙贵族拥立军须靡之子泥靡继位,引发内乱。
元贵靡最终在汉朝支持下,与乌就屠共分乌孙,成为“大昆弥”(大国王)。这一局面的达成,离不开冯嫽的外交斡旋。
这一家族纠葛背后,是汉朝与匈奴对西域控制权的博弈,而解忧公主和冯嫽的智慧,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