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才是致富王道?
从迈入科技革命的大门伊始,我们就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越来越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正逐步实现着万物互联。这同样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从过去单一、平面化的横向布局,日趋“模块化”、纵向化。信息以一种爆炸式的形态向我们扑面而来,流量成为了每一个企业、公司,甚至个人挤破脑袋想要争取的“金钥匙”。而这催生出了一种新的商业能力——网感(sense of Internet)。
我们在学外语的时候听说过“语感”;在取得成就时有过“幸福感”;但何为“网感”?对这个名词,本书的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凭实力,从万千网民中脱颖而出的“流量网红”,无一不具备这种感知并捕捉,甚至制造网络热点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鲜事物之时,会习惯性地问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三元基础问题。如果说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Lydia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么本书的作者,从自身的实例出发,确实是将第二、三个问题分析的具体又透彻。
为什么要具备网感?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粗略的将现有的网络居民,分成三大类:以网络谋生的新媒体工作者;通过网络做副业或辅助发展原始产业的上班族;纯粹谋求网络娱乐性的普通人士。
对于第一类人士,网感的必要性自然不必提。而普遍被大众忽略的,是现如今,这个阶层的庞大程度。以往我们提到媒体工作者,所联想到的无非是记者、编辑、作家等传统媒体人士。但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转型升级,催生出了一大类“新媒体”工作者。大到腾讯、阿里这样大型企业的员工,小到某个微商带货人,这类工作正逐步渗透进各行各业。这就意味着,如若传统的营销思维不跟随着转型升级,那么,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一众工作岗位面临消失风险的如今,许多人终将被社会淘汰。在此,网感无疑不是他们实现蜕变的不二法宝。
然而事实上,将网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恰恰是第二类人士。许多普通工薪族、学生,平常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或学业。他们无法像新媒体工作者一样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将思绪放到互联网上。但他们又深刻的意识到了网络之于生活的不可替代性。或是因羡慕由网络一炮走红的大亨;或是渴望通过网络提高现有生活质量;又或是单纯想在网络中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借以寄托他们的灵感与创意,这一批人同样地也在茫茫网络中寻找自己的灵感。介于时间、精力与资源的限制,区分他们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对于网络的感知能力。
你是否能准确地抓住某个平台的定位并快速掌握其话术从而融入这个圈子?
你是否能以最快的速度搜集并整合爆炸式信息?
你是否能预感某个热点并进行二次加工甚而干脆独创一个热点?
……
我们处在获取信息最快速也是最艰难的时代。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很早以前就以《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概括当下的生活生产模式。不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网络用户,万物互联时代的生活决定了网感成为你是否能最快速地适应当下生活。
至于第三类网络用户,拥有网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或许你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或许你只是制造一些私人的,无关痛痒的新闻;又或者你只是甘愿充当着数以万计的分母……网络对于这类人,只是一个纯粹的消遣或是涨知识的工具,创造力与一手信息之于他们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然而,面对着庞大的信息流量,鱼龙混杂的讯息使每个人势必得提高自己筛选、甄别信息的能力。甚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宝贵的十几分钟是贡献给三流的娱乐八卦还是官方时事热点也成为了区分你与他人的指标。网感将从认知层面上,改变生活的点点滴滴。
网络是现代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去培养网感吧!抓住世界每一个升级与转型的契机,它终将助你成就一番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