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南京的文化气息很是浓郁,尤其体现在报纸的数量上。出差在外,喜欢拿别的城市的报纸和南京的报纸做个比较,结果往往南京的报纸要胜出一大截。于是能够在心底里有个小小的自我满足,为自己能够生活在南京而有了些许虚荣心来。
昨天在家,翻出了小强从杭州回南京前买的三份报纸。小强真是有意思,去杭州前,老是在我耳边嘀咕道:“路上怎么打发时间啊?”我给他出主意:“何不买下当天南京出的所有报纸?”“啊,真是好主意!”于是买了四份报纸作为精神食粮在火车上消遣。这小子一点创意都没有,回程上竟也买了三份杭州8月1日当天的报纸。
正好,我可以一边喝着绿茶,一边比较起杭州报纸与南京的不同。这一比较可不要紧,一下子就比出了差距。我一向认为南京的报纸中,要数《金陵晚报》还略有品位。可是在杭州的报纸面前,它一下就黯然失色,无品无味儿起来!杭州的报纸里,有许多堪称精品的妙文,会张罗一帮人讨论某个城市现象,或是对某本书进行品评(比如哈七的发行)。更意外的是,我竟然看到了对两位电影大师辞世的报道:7月30日,英格玛·伯格曼,米开朗其罗·安东尼奥尼竟然在同一天离开了我们。哦,这对我这个电影爱好者来说可真算得上是个新闻了。可是我竟然是在四天以后才获悉这个让人心痛的消息。南京的报纸怎么没有报道呢?于是我找出同样也是8月1日的《金陵晚报》,从头到尾,除了明星的八卦新闻外,真的没有这个消息的只言片语。而杭州的三份报纸中,有一份是用了一整版,一份是用了半幅版面,另一份至少用了豆腐块大小的文字来描述。所有文字中,作者似乎对安东尼奥尼情有独钟,三分之二的文字和图片都给了这位长者。在我的印象中,伯格曼似乎很早就作古了,可是一算年龄,竟然要比安东尼奥尼小了5岁,却比后者早走了几个小时。

我对两位大师是熟悉的,至少经常能看见关于他们艺术成就的文字。相对来说,安东尼奥尼的可亲度远远超过了伯格曼。对于伯格曼的电影那是绝对的深奥难懂,比如那至今只看了一半的《第七封印》,还有就是在红帆试看了一会儿听见别人热捧的《哭泣与耳语》,老半天就是那个近乎静止的场景。其实安东尼奥尼的片子也是难懂,像《放大》,看完了就是不知所云,尤其是结尾部分那个虚拟打网球的场景,还有《云上的日子》……我感觉,所谓大师,那是离我甚远的,至少我还不能体会到他们的真谛。他们只是在电影还处在年幼的时期而赋予了它们许多别人没有进行过的创新。他们属于电影的开路先锋。正如安东尼奥尼所说的:“要看懂我的电影,也许你要花上十年的时间去体会。”哦,上帝啊,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要我花上不多的几个十年去感悟您的几部电影,我是不是只为您一人而活着?所以,这些真正的电影大师是不属于我的。我只能去追捧心境如水的小津安二郎,去追捧能拍出史诗巨片的贝纳多·贝托鲁奇、大卫·里恩,追捧以精致见长的詹姆斯·艾佛瑞……但我不能否认大师们的伟大,因为他们是电影的开拓者!
巧的是,当天晚上,央视电影台和上海音乐台都播出了纪念两位大师的专题节目。我都专心致志地看了。也许真的是仓促编辑的,央视的主持人竟然错误连连,明明安东尼奥尼是1912年的生人,硬说成生于1921年。明明伯格曼享年89岁,偏偏说成84岁!但我还是能从这些短片中了解到大师的伟大。至少我再看大师的电影时,能够略微悟出一些什么道理来吧。
还有更可笑的,央视还召集了一些听过或者叫不出名字的中国电影导演来谈感受,几乎人人都能滔滔不绝说出个一二三来,大意不外乎是大师给了他们多少多少的启迪。可是他们都拍了些什么能给我们哪怕是可以叫出名字的电影来呢?
至少我不知道!
写于2007年8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