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诗咏梅驴寄情长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归途中染瘟疫辞世,年仅四十一岁。彼时曹丕以世子之尊主持葬礼,仪式进行到半途,忽发声提议:“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言罢率先昂首长鸣,在场宾客无论身份高低、情愿与否,皆效仿其声,一时驴鸣震野,为这场文坛巨匠的葬礼添上了千古独有的浪漫注脚。

这并非荒诞之举——建安年间,“三曹七子”常聚铜雀台吟诗作赋,形成中国文学史上极具风骨的文人共同体,王粲作为核心成员,其离世堪称文坛重创。这声驴鸣,既是对故友的私人悼念,更是这群文人以率性之举,追怀自由不羁的创作精神。

如今娜娜远去,驴舅重拾单身,冬梅摇起古扇,笑道:“今日便不学曹丕学驴叫,以诗两首纪念此刻,献丑了!”

七律·冬梅

冰封千岭寂无声,一树凌寒独自开。

疏影横斜摇月魄,暗香浮动绕霜茎。

东风未至春先觉,犹有梅团花枝俏。

玉骨岂随桃李艳,冰心自向雪冰清。

“好诗!好诗!”驴舅抚掌赞叹,指尖点着诗句逐句解析:

1. 首联“冰封千岭”绘严冬寂寥之境,“一树凌寒”突梅之孤傲,暗合张道洽《梅花》“孤根欲老冰霜国”的冰霜意象,以环境反衬品格,尽显梅的抗寒韧性;

2. 颔联化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古名句,融入“月魄”(月亮精魂)、“霜茎”(带霜枝茎)冷色调意象,既写梅姿清雅,又传幽香暗涌的含蓄之美;

3. 颈联“东风未至春先觉”以梅喻报春使者,暗合“春信先传小梅枝”的诗意,“梅团花枝俏”以香气弥漫象征精神感召力,呼应陈书恩《梅》“乐有南枝报早春”的豁达心境;

4. 尾联“玉骨”“冰心”直指梅的贞洁本质,“岂随桃李艳”以桃李春日争艳作比,强化梅不媚流俗的孤高气节,更添“报春而不争春”的谦逊,融合舟子《咏梅》“冰心雪后痕依旧”的清劲、雪松《梅影》“清晖几度催归梦”的悠远,时空交织间形神兼具。

“舅父解析精准!”冬梅轻摇折扇,“尤其点出‘报春不争春’的内核,恰是此诗跳出传统咏梅窠臼之处。”诗兴被勾起,驴舅打了个响鼻,挥毫写下:

七律·咏驴

负重何辞山路险,循途岂惧石磨转。

蒙睛踏碎三更月,俯首耕残五更天。

槽头饱草心知足,陇上躬耕体尽倾。

莫笑黔蹄无骏骨,人间百载载君行。

冬梅捧诗细品,眸中发亮:“舅父这首咏驴,堪称‘以俗物写精神’的佳作!”随即解析:

1. 全诗聚焦驴的勤劳坚韧与卑微奉献,呼应清代《咏驴》“拉车负重性温柔”“踏碎星光凝汗渍”的劳役形象,“山路险”“石磨转”“蒙睛踏月”“耕残五更”等意象,层层强化其忍辱负重的生存状态;

2. 尾联化用柳宗元《黔之驴》典故,以“无骏骨”反讽世人对驴的偏见,“槽头饱草”(物质需求微薄)与“体尽倾”(奉献全部心力)形成强烈反差,深化对平凡生命的悲悯与敬意;

3. 末句“人间百载载君行”笔锋一转,将驴从“役畜”提升至“文明承载者”高度,暗合东门听雪《驴颂》“驮仙染翰度今生”的史诗视角,赋予卑微生命厚重尊严。

“贤侄女过奖!”驴舅笑得眼角皱纹舒展,“再来一首,凑个雅趣!”冬梅颔首,提笔再赋:

《梅做媒》

仙姿原在瑶台住,偶落人间作信媒。

冰绡裁就玲珑魄,玉魄凝成皎洁皑。

月下横斜传密意,雪中清浅待君裁。

东君若解三生约,先遣梅媒引蝶来。

驴舅逐句品读,连连称妙:

1. 以梅为“姻缘信使”,构思新奇,呼应杜牧《寄远》“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的仙媒意象,“冰绡”(冰丝织就的薄纱)、“雪中清浅”等词,借鉴张道洽《梅花》“雪白都无半点尘”“一朵尽收天下春”的纯净与生命力;

2. 语言灵动,“传密意”“待君裁”赋予梅主动为媒的灵性,暗合民间“梅如少女雪如郎”的浪漫联想,更呼应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文人风骨,强化梅的文化符号意义;

3. 结构精巧,首联定梅的“瑶台仙踪”与“做媒使命”,颔联以“冰绡”“玉魄”具象化梅的冰肌玉骨,取意雪松《咏梅》“琼枝玉骨素灵真”的清雅,尾联以“东君(春神)遣媒”收束,喻梅引春归、成良缘,暗藏历经严寒后的生机勃发。

驴舅诗兴大发,再添一首:

《驴做媒》

古道铃摇喜事催,憨驴引路聘双回。

蹄沾桃汛三春露,背负霞帔百鹊杯。

月老绳牵蹄印证,新人执手不相离。

虽无骏骨千金价,却系红丝万世媒。

冬梅读罢抚掌:“舅父此诗,将驴的憨厚与婚庆的喜庆完美融合,妙不可言!”解析道:

1. 以驴为婚姻媒介,视角独特,融合“古道铃摇”(迎亲队伍)、“霞帔”(新娘嫁衣)、“百鹊杯”(喜庆酒器)、“月老绳”(姻缘象征)等传统婚庆意象,突出驴“憨厚忠诚”的特质,对比“骏骨千金价”的贵胄象征,强调平凡中的可靠;

2. 章法严谨,首联“起”——点题迎亲喜事,颔联“承”——具象驴在迎亲中的角色,以“桃汛春露”显生机,“霞帔鹊杯”添喜庆;颈联“转”——从实景转入寓意,“蹄印证”喻驴蹄印为姻缘见证;尾联“合”——对比升华,点明驴虽平凡却成就“万世媒”的永恒价值;

3. 多感官描写精妙,铃铛声(听觉)、霞帔彩(视觉)、春露润蹄(触觉)交织,让画面立体鲜活,“红丝”既指月老红线,又暗喻驴背负的聘礼红绸,一语双关。

“贤侄女点评到位!”驴舅兴致更高,“再来首长调,如何?”冬梅颔首,挥毫写下:

沁园春·梅

皖北风光,鸟鸣鱼欢,雪厡麦浪。

望颍州内外,一城暖阳;润河上下,梅朵皎皎。

水韵为骨,梅香为裳,雪夜飞落三千瓣。

待雪霁,赏冰肌玉骨,别样丰饶。

寒梅如此春娇,惹天下男儿赋楚骚。

叹昭君玉环,红颜薄命;西施貂蝉,玉殒香消。

雪虐风饕,枝舒影夭,历尽严冬志未凋。

凝眸久,待东君既至,笑隐春潮。

“妙!实在妙!”驴舅拍案而起,“开篇绘皖北雪景,以‘水韵为骨,梅香为裳’定梅之神韵,又以四大美女反衬梅‘历尽严冬志未凋’的坚韧,结尾‘笑隐春潮’更显谦逊,格局宏大!”当即挥毫和韵:

沁园春·驴

陇上凝霜,川谷嘶风,踏破寂寥。

看枯荻漫卷,奋蹄似铁;寒沙怒涌,昂首如雕。

负轭千钧,行囊万里,石径崎岖骨未凋。

斜阳外,任鞭声裂壑,尘啸惊涛。

平生岂羡麟骄?笑虎豹空林徒自嚣。

念张老倒骑,云游三界;曹丕妙笔,技斥群嘲。

黔地曾谙,霜蹄未老,踏碎崎岖志未消。

苍茫处,纵青山隐去,漫步荒郊。

冬梅读罢赞道:“舅父此词,将驴的豪迈写活了!‘奋蹄似铁’‘昂首如雕’突破驴的传统卑微形象,又化用张果老倒骑驴、曹丕驴鸣送友、黔之驴三则典故,底蕴深厚,‘踏碎崎岖志未消’更是点睛之笔!”

沉吟片刻,冬梅提笔写下最后一首:

水调歌头·冬梅几时开

冬梅几时开?盼雪问苍天。

不知瑶台琼蕊,今夜可嫣然?

我欲折枝寄春,却恐冰肌玉骨,凉意沁衣寒。

自向雪中俏,何必羡花仙。

风萧瑟,雪如昼,月难眠。

孤梅无恨,偏在凛冽绽芳妍。

梅有花开花谢,世有浮沉冷暖,天道本难全。

但求一心人,白头不羡仙。

“好一句‘但求一心人,白头不羡仙’!”驴舅动容,“从咏梅转入寄情,将梅的品格与人间真情相融,余味悠长!”满室诗香萦绕,一老一少品诗论典,竟将离别后的怅然,化作了满纸风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