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成就了这一家

75岁的王富贵每个月拿五千多元的的退休金,而当年召唤他们一家来新疆的姑姑家,世代都还是地方上农民,这样的结局缘于阴差阳错,才成就了王富贵这样的结局。


1960年河南遭遇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土地欠收,饥荒遍地,地处沙河沿岸的王富贵一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处于严重的危险边缘。

突然接到姑姑寄来的信和钱,建议他们一家到新疆讨生活。

1956年姑姑和姑夫相应地方政府的号召到新疆支边,大部分人去了生产建设兵团,一小部分觉得兵团条件艰苦选择去了地方上,每人分几亩土地维持生活。姑姑和姑夫成了当地的农民,有房子住、有土地生产粮食、土豆、胡萝卜,非常满意。


王富贵父母带着10岁的王富贵和6岁的妹妹舟车劳顿,一路颠簸到哈密市,再换乘敞篷车翻阅天山奔赴姑姑所在的村子。

路况不好路途又遥远,从早晨出发路上吃干粮,一直颠簸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车辆才停下。

父母询问:“奎苏往哪个方向走?”

“奎苏早就过去了,这是巴里坤县,离奎苏50公里。”司机分享。

“50公里,就是100里路怎么过去呀?”父亲一阵惆怅。

母亲急得眼泪都留下来,嘴里不停叨叨:“这可怎么办?”


就在王富贵一家四口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穿着是个兜、口袋里别着钢笔的人走过来询问:“我们是招工人员,如果愿意到国营牧场工作,有房子住还发工资。”

“发工资?就像那些穿着四个兜的人一样?”父亲询问。

得到肯定后,母亲悄悄拉了父亲的衣角:“孩他爹,咱们就去吧!”

父亲还在犹豫中,那个工作人员接上话茬:“先不忙着做决定,吃饭,吃饱饭再说。”

他们一家四口被领到一处帐篷处,每个人都领到了两个大白馒头。这一路全靠干粮充饥,突然有白馒头吃,也顾不得那么多,王富贵和父母一样吃完了两个馒头,妹妹吃过一个刚准备吃第二个,工作人员马上 劝解:“小妹妹,这个馒头是你的谁也拿不走,等会再吃。”

妹妹似信非信地看看母亲,母亲把那个馒头放到背着的布袋里,爱怜地看着妹妹:“这个馒头是你的,留着饿了吃。”妹妹依依不舍移开眼光。


吃饱肚子,父母的意见也达成一致:“我们愿意去国营牧场。”

一家四口坐上马车从县城往北走,大约两公里的样子就到了目的地,工作人员把他们一家安顿在一间土房里,里面有木板搭建的床,还有被褥、水桶、水缸等生活用品。

当天晚上一家四口终于睡个安稳觉,第二天早晨就有人过来喊他们去食堂吃饭,虽然是白面和高粱米蒸的锅锅头,但能吃饱饭。

父母被安顿到畜牧班干活,王富贵和妹妹到子弟学校读书,就这样一家四口终于安定下来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王富贵初中毕业也在牧场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并且牧场给新人分了房子。

日子稳定下来后,牧场要重新规划,汉族全部迁往天山南面的开发区,每家都分到住房还有一个1.2亩的院子,每个职工10亩葡萄地,自负盈亏。

终于熬到退休,王富贵和大多数退休工人一样搬到开发区修建的楼房,卖掉自己的小院。

夏天到儿子家的小院里种菜、修剪果树、养鸡、养羊,修剪下来的葡萄枝是绝好的饲草,一家人蔬菜、水果、肉、蛋自由。


阴差阳错王富贵一家错过了和姑姑家汇合,成为了国营牧场的职工,过上了住楼房、拿退休工资的退休生活。否则,也会和姑姑一家一样世代都是奎苏镇的农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