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kirk》- "现代米开朗基罗"的战争艺术画

冷峻的色调,凝重的表情;呼啸着的空袭,雨点般的子弹。

《Dunkirk》- 克里斯多夫·诺兰

同一个撤退战场,三个不同时空视角,电影鬼才Christopher Nolan把敦刻尔克大撤军这一标志性二战历史事件搬上了大荧幕,为我们上演了一部情节交织的战争艺术大片《Dunkirk》(中译《敦刻尔克》)。

在我眼里,这部电影就像五个世纪前米开朗基罗那副未完成的《卡西那之战》 —— 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人类战争的残酷。

《卡西那之战》- 米开朗基罗

One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导演Nolan处理不同时空的人物事件融汇交织的清晰逻辑,和艺术技巧。

电影开篇就在三个完全不同的画面里分别打上字幕:

One Week

One Day

One Hour

刚开始我还有点懵,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加上我对Nolan的编剧套路的了解,也猜出来了他这三个时间长度的用意。

整部电影围绕Dunkirk大撤军,从海陆空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情节的发展:

- 在Dunkirk沙滩的撤军 - 此为“陆”,持续了一周 (One Week);

- 从英国本土出发的一艘小渔船,赶往Dunkirk协助撤军 - 此为“海”,持续了一天 (One Day);

- 还有三架赶往Dunkirk进行空中支援的英军战斗机 - 此为“空”,持续了一小时 (One Hour)。

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和时空,被Nolan用巧妙的编剧和强大的艺术直觉,演绎的天衣无缝、酣畅淋漓,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整部电影在带给我极大视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我陷入对残酷战争的沉思。

Survivor & Protector

与真实的战争无异,电影里特写的主角 —— 一位年轻的英国士兵,最后能活下来全靠生存的本能和幸运。他一次又一次的想办法尽早逃离Dunkirk,却又一次又一次的遇险,让他多次重回原地。没有放弃的他最终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成了大撤军中的一名Survivor。

但是这众多的Survivors如果没有少数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他们的Protectors,他们的命运一定会黑暗许多。我想,Nolan也是用这部电影来是向那些不顾风险赶去营救的渔民、私人船主们,和拼尽最后一丝油来保护撤退的战斗机飞行员致敬。

我们的幸运也许是由别人馈赠 —— 如若没法知道我们的Protector是谁,也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敬畏生命的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