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突然从睡梦中惊醒,透过卧室门上的玻璃恍惚中看到客厅的灯还亮着,于是起身披上衣服往客厅走去。只见11岁的儿子正稳坐在沙发中间,怀中抱着笔记本电脑,两只手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着,神情专注,满脸严肃,全然没有察觉我的到来。我下意识地瞅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时间已经是凌晨三点多钟。
“怎么还不睡?”虽然我和他爸都是夜猫子,很少十二点前休息,但每每看到冬小宝熬夜我的心里还是抑制不住地生气。
“马上……”在回答有关时间的问题时,这两个字已经成为冬小宝的固定模板了。
“又是马上!”听到这两个字的一瞬间,我的内心有些不悦。在我眼中,这两个字俨然已经成了敷衍的代名词,有时候甚至会质变为冲突的导火索。因为他的“马上”与我的“马上”在时长上并不对等。
考虑到时间太晚,让他休息是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定了定神,尽量放松口气:“你事先跟妈妈约定的是两点,可现在已经三点了,再过四个半小时你又要起床去上学,这样熬夜让妈妈很担心你的身体是否吃得消……”
“那……好吧!”说完冬小宝便关了电脑,朝自己卧室走去。
对于冬小宝今天如此配合的行为我有些许诧异,以我和他日常互动的经验,我以为他会说:“好吧,我知道了!”因为这是他日常答复我问题的模板二。“可能真的累了,毕竟时间不早了。”我自我解惑。
在卧室看着他躺下,帮他掖了掖被角,正准备转身时,却被他扯住了衣角,只听他嘴里咕哝着:“陪陪我……”,声音低到如果不是夜深人静恐怕我会听不清楚。
“妈宝男!”耳边突然响起这三个字。平日里当这个躺下来已经有多半张床长的“小伙子”像这样跟我亲近时,爸爸就会用揶揄的口吻说出这三个字,而这也是我不愿看到的,此刻,我有些习惯性抵触,但犹豫片刻,我还是靠着他斜躺下来,隔着被子一边轻轻拍着他的背,一边像小时候那样在他耳边小声说道:“睡吧,妈妈就在这里……”然而与往日不同,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内心竟然生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感动,我想或许是因为在那一瞬间,我内心的感受竟然少有的与我对自我的认知融为一体的,“是的,他是我的孩子,我是他的妈妈,这个十一岁男孩的妈妈……”我第一次因为妈妈这个身份感受到内心前所未有的力量。
以我对自己情绪的了解,如果是平日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恐怕第一时间就炸锅了,因为一看到他熬夜我的脑海就会立刻浮现出他生病的样子,我也会理所当然地直接把这个现象和他生病的后果莫名联系在一起。任何妈妈都会因为孩子生病而焦虑,因此那一刻我会直接采取冲动性举措——大声呵斥他,并强制性收走电脑,迫使他去睡觉,哪怕他在干“正事”——进行编程练习或者学习,哪怕他对此满腹情绪,但与我而言至少那一刻我是掌控者,我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
事后我经常反思自己,即使懂得同理心的必要性,尽管深谙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可那一刻我就是会莫名生气,可当我抽丝剥茧般慢慢意识到我的这个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怕他生病时,我反而释然了。我想今晚的我们之所以如此默契与和谐,恐怕与我对他出乎意料表现出的包容和理解不无关系。我理解他作为课本剧小组组长的责任和想要尽快赶完剧本的焦虑,可作为妈妈我更担心他因为熬夜引起的身体不适,只是这一次我没有选择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我的担心,而是直接向他表白:因为我爱他,所以才会担心他的身体。我相信那一刻从我温和的语气中他也同样感知到了我的爱(都说母子连心),所以选择了尊重我的建议关机睡觉。或许那一刻他也看到了妈妈不是那个平时会发脾气的“小女孩”,而是内心坚定和涵容的大人,所以他才会像小时候一样跟我撒娇求陪伴,因为他相信:妈妈的力量能够满足他的要求,给予他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