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社区和家庭生活中过于推崇外向型性格。人们经常说,想要卓尔不凡、功成名就必须广泛社交,与大多数人都处好关系。当然这给内向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仿佛他们才是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群体。
正如太宰治的在《候鸟》所言: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敏感型人格彻底地从焦虑和不安中脱离出来并非易事,但是这些也并非敏感特质固有的组成成分。
敏感特质尽管让人们有一些局限之处,但是如果只看到了其中一面,那么这种特质就会成为你人生的枷锁。如果能够认知其另外一面,就能因此拥有不曾被挖掘的潜能和独特之处,体验到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敏感是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极大地丰富个人的人格魅力、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只有在糟糕的情況下,敏感的优势才会转变为明显的劣势。
根据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一书的作者Elaine N.Aron博士的说法,高度敏感人格实际上是相当普遍的,在15%到20%的人群中发现个体具有高敏感型特征。同时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有可能是高敏感的。
高敏感人群常常为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我太冷淡,孤僻,不擅长社交,我不够好以及我的错,他们常常因难以摆脱沮丧的情绪而饱受困扰。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高敏感在安全感的氛围中也可能得到极致的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高敏感人群会遭遇一些麻烦和挑战。一位高度敏感者容易对嘈杂的环境感到厌烦,但是一旦到一个他所满意的环境,拥有比如优雅的音乐,清新的香味,静谧的下午和深度谈话这些要素,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就容易爆棚。换句话说:他依靠自己来愉悦自我。
高度敏感型人格很难做一个关键的决定,认为几乎没有人会理解自己,压力过大的时候要办法自我化解。但是其敏感的神经帮助自身更清晰感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人类的情绪和预测性的后果等。
敏感者的优点之一-敏锐的觉知力
高度敏感人群对周围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有着一种强烈的感知,这种来自细节的考究和把握是是非难得。不管是音乐、文字、绘画还是电影,他们更容易去抓到核心的情感。同時,高度敏感人群更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别人陷入悲伤和沮丧的情绪时,率先对这种情绪作出反应。当然他们也容易陷入过度的纠结,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比如说:这个人好像生气了?我做错了什么?
敏感者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对于潜在的冲突和矛盾,敏感者认为自己需要缓解出现的紧张的情绪,想尽办法维护周围环境的和谐。同时这也是对自己一种无形的施压,迫使自己去立即行动。但实际上,对人人都尽责是难以实现的。
敏感者更具有同理心
关于同理心,换另一个词来说就是共情(Empathy)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Hoffman 认为同理心是不仅能正确感知对方的感受,还对他人的处境有合适的共情性回应。
拥有同理心的敏感则善于捕捉他人的情绪,积极地去倾听和回应。敏感者在抚慰他人的同时,注重自身的措辞,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问题。虽然有时候会因别人的无心之言受伤,但是敏感者想要避免给他人带来不愉快,相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更少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和措辞是否合适,将会产生后果又会怎样?
敏感者具有深度的思考
敏感者享受宁静和独立思考,仅仅依靠自身的阅读和思考就能得到单纯的快乐,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成长对于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些肤浅的对话对于敏感者来说,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相比聚会或者party的形式,他们更喜欢小群体的方式,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对话的关系是专一的。他们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的本性等话题有着探索的热情。许多人几乎仅仅去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敏感者更希望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不可知之源头(即上帝)和下一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努力完善个体的内心世界,来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她们去广泛地了解各种信念,去寻找自己认同的信仰。
从生活的层面来讲,他们习惯深思熟虑,提前考虑好诸多细节问题。毫无疑问,高敏感人群习惯在行动之前预想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避免手忙脚乱的局面出现,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
也有人将内向者和高敏感型人混为一谈,内向这个词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有一层贬义或是中性的含义,人们将不合群,孤僻与内向者联系起来。但是根据荣格的理论,内向者喜欢独处、思考,深思熟虑并且善于自省,安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快乐,这也是敏感者的共性。
但是敏感者也存在外向型个体,当他们想要进行更多社交的时候往往对自己感到失望,使得他们身心疲惫。对于外向型敏感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留一部分时间给社交。另一部给自己充电。
既然敏感特质给个体带来沮丧,那么敏感者是否可以假装自己没有体会到这样的感觉?作为一个高敏感型的个体,敏感就像你的雷达一样,自动帮你去捕捉一些声波。如果你希望利用自身控制来阻挡外界的情绪,会违背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实际上是很难的。个体需要学会自我关怀和成长,让敏感成为你生活的一个动力,而不是阻力。
敏感者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是自卑。因为敏感者往往容易受他人影响,一旦生活的环境中潜伏不愉悦的氛围,就产生深深的不安。比如一旦发现配偶、爱人和朋友表现出不高兴或者不满,就会苛责自己做的不好。高标准下往往对自身容易产生的高期待,而这种期待并非那么容易满足。在不能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怀疑别人是否能真的喜欢自己。
敏感者的高标准
一部分的敏感人群是完美主义者,因为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赞美相对较少,或是自己的某个缺点长期受到指责,以至于他们更渴望得到他人或者大群体的认同。这样的情况下,她们对自己的标准也就更会常人更高,比如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我需要满足大部分人要求等。
拒绝对于敏感者来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敏感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平主义者,为了避免冲突、矛盾和争吵,部分高敏感人群会牺牲自己的需求来迎合他人的需求。对于一部分的牺牲,实际上是违背了本人的意愿。一旦敏感者表现出拒绝的意愿,对方就向其施压。对于别人的越界行为,敏感者需要思考对方感兴趣的是你的人还是你的付出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敏感者经常会过度想象,虽然敏感者可以敏锐地觉知到他人的情绪,但是其缺点在于人们很可能长时间处于担心和焦虑状态。一天都被这些情绪所占据的话,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健康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巴哈欧拉认为人在原始天性里就存在着程度高低的差异及价值与潜力的不同。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善或恶,只不过是程度的差别。敏感与非敏感者的差异并非完全导致了品性的差异。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中发生不如意的事情,经常性的情绪失控,伤害自己或者别人,想求取更多的关注和利益,那就会受到谴责了。如果用之恰当就是一种值得赞美的品质,敏感者善于倾听别人的烦恼,抚慰他人,变得更有同情心,更慷慨,更公正,那是最值得赞美的了。
每一人在内心的深处,渴望着爱的联结,即是爱与被爱。但是这种爱并非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都需要互相尊重,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迎合别人眼中的期待。当然,会有一部分人从你身边离去,但是也有一群人会一如既往地关心你,支持你,与你建立更深入的关系。理解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可以帮助朋友,亲人,夫妻之间更好地了解对方。
Summary:
自然世界中的感知
最首要的乃是
理性灵魂的感知
—《已答之问》
作为一个曾经的敏感者,因为敏感饱受痛苦,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有用,麻烦动动可爱的指头点个赞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添加下面的wechat,有更多干货唷。
茫茫人海,一荐如故。如果你想和我们一起寻找生活的新意,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成长,来一起关注公众号:一荐sight(微信号:sight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