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九、左右上下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是说中国的整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不仅水是从西北往东南流,气也是从西北往东南走。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天倾西北,故西北天象阳气不足,阳气不足,阴就重,人之右耳目就不如左耳目明。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地缺东南,故东南地运阴气不足,阳胜,所以人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强。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岐伯答:“东方为阳。阳者,其精并于上,即属于阳气的精华都聚合在上部,人体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这样就会出现上部耳聪目明,下部手足却不便利的情况。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也就是阴气是精华,聚合在下部,人体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这样就会出现上部耳不聪目不明,而下部手足却灵活有力的情况。也就是说,身体部位的好坏,全看有无精气的聚集,精气聚于上,视力听力就好,精气聚于下,手足就灵活。”
为什么又分左右的不同呢?
岐伯答: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意思是说:同样感受了外邪,若在上部,身体右侧就较重,若在下部,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也就是说:人体上部先天右虚,阳气不足的话,人之右耳目就不如左耳目明。人体下部先天左虚,阴气不足的话,人左手足就不如右手足强。也就是说:人体哪里虚,哪里就最容易招致邪气的攻击。人多有趣,我们是左边耳朵好,左边眼睛好,但是左手和脚不灵活。右边耳目不好,但右边手脚灵活。
老天不会废掉我们,让我们有好的,可以骄傲;不好的,需要谨慎。如此,便是一个有韵律、有节奏的人生。
阳气都是从左边上来,所以左边的眼睛和耳朵就好。阴气都是从右边降下去的,所以右边手脚有劲。人体的气机就是这样,按照这种循环,人的左脑应该比右脑强大一些,现代认为,左脑决定人的逻辑思维,即理性的一面。右脑则倾向于艺术思维,即感性的一面。还有一些科学家把左脑称为“自身脑”,把右脑称为“祖先脑”。他们认为,右脑包揽着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及至宇宙规律等人类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储存着500万年人类智慧的基础软件。与右脑对应的左脑则储存人一辈子所获得的信息,从时间上计算,最多不过三五十年,极其短暂。虽然,由于各人年龄、生存环境的不同,获取的信息量也不同,但无论如何右脑储存的信息远远大于左脑。有资料宣称,右脑所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十万倍。如此说来,右脑为先天,左脑为后天,因为人出生便活在后天,用中医思维看,左脑要天天用,右脑储存量大,但需要唤醒,唤醒后,才能拾取和使用以往的一切,这也是有些人会在高热或撞伤后突然性情大变,甚至拥有了独特才能的原因。大凡感性比较强的人,应该属于先天比较强大,后天比较弱的人,也就是元神大于识神的人,这种人在世间就比较单纯忧郁,攻击性弱,自保性强。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翻译过来就是: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纪,是指从赤道平面看,所谓十天干,实际只有八个干。即天体四象分为八象:东方青龙分为甲乙两部;西方白虎分为庚辛两部;南方朱雀分为丙丁两部;北方玄武分为壬癸两部。戊己代表中央分为两部分,居于奎壁两宿之间和角轸两宿之间,但只占有一条线而无弧度,故不主时。地有五里,即地有五行,大地四形木、火、金、水绕地球中心轴的代表北极旋转,叫地象五行。木火土金水各自一分为二,配十天干,则是东方甲木乙木,南方丙火丁火,西方庚金辛金,北方壬水癸水,中央戊土己土,与天象十干完全对应。其中,戊土己土同样不占有弧度,所以戊土己土同样不主时,即“土不主时”。“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因此天地阴阳就是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阴阳最重要的功能是“阴阳和”,如此才有永无休止的生长化收藏。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这是在说:只有那些贤明之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所谓养头,就是养思想的圆融;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所谓养足,就是养行为的方正。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
所谓“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就是要明白人事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贪嗔痴慢疑害生、害五脏;仁义礼智信养生、养五脏。五脏不过人事之理,把人性养好了,身体就好。其实所有人的病,都是人性病。为什么看病一定要见到人?就是一定要知道他的人性是怎么回事,告诉他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段是说: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通,雷火之气与心相通,五谷之气与脾相通,雨水之气与肾相通。六经好比大川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比湖泊。用天地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暴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闪电;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命之道,如果不以天理为法,不以地理为用,就会出现灾害。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嗌”到底是指哪儿?请试着发嗌、咽、喉这三个声音,慢慢就能找到它们仨的不同发声区域:嗌,靠近上颚,此处正是地气的秘密流通处;咽,靠近喉咙上口;喉,则是气管的管道。
“地气通于嗌”,嗓子,是拦截外来病菌的第一道隘口和关卡,扁桃体就像两扇门,挡在嗓子口,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但此处特别容易感染,西医总建议切除它。但老天给的任何东西都是宝贵的,绝无多余,当然不能轻易切除。扁桃体炎相当于中医学“乳蛾”的范畴,急性扁桃体炎相当于“风热乳蛾”,慢性扁桃体炎相当于“虚火乳蛾”。风热乳蛾多因气候骤变,寒热失调,肺卫不固,致风热邪毒乘虚从口鼻入侵喉核,或因过食烟酒等,脾胃蕴热,或因外感风热失治,邪毒乘热内传肺胃,上灼喉核,发为本病;虚火乳蛾多因风热乳蛾或温病之后余毒未清,邪热耗伤肺阴,或因素体阴虚,加之劳倦过度,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蒸喉核,发为本病。若红肿热痛,属于实证,上有白脓、隐痛,则属于虚证。
对人体而言,五脏和六腑最大的区别在于:真正有营养的东西都归五脏,浊阴全进六腑,所以六腑一定要通,这就是养生的原则。
养生养什么?养六腑之通利,养五脏之凝聚。生命就是这样:六腑要不断地清空,五脏要不断地充实。六腑如果不通的话,浊气在里面憋着,憋着憋着就进五脏了,人就会得病。嗓子与咽喉,在大脑与五脏六腑之间,所以一定要通利,否则会影响脑子,也伤害五脏六腑。
嗓子这一窍,跟肝经有关,喉痹、痉挛就是肝的表现;跟心情也有关,心情一紧张,嗓子一缺血,就嘶哑;跟脾经也有关,脾主肌肉,嗌部的小肉肉一松弛,人就打呼噜……所以,咽喉部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
一般来说,六腑通利,嗓子就好。小肠负责分清泌浊。清,就是营养;浊,就是垃圾。小肠把“清”的东西给心,给五脏,把垃圾给大肠。如果小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会让营养也跟着浊气走了,人就慢慢虚弱了。清与浊都到了大肠这儿,大肠不傻,说,我只收废物,好东西要还给你。于是大肠就会发挥“津”的作用,把“液”,也就是营养“津”回给小肠。大肠属于阳明火,如果火力不足,“津”的力量就不足,人就会拉稀。如果阳明燥火太盛,“津”的功能过度,人就大便干燥。下口一堵,上口久之也必堵,这时,人的咽喉就会出问题。《伤寒论》里的甘草干姜汤,就对治这个上口、下口皆堵的问题。
“风气通于肝”。风具有游走性,所以肝病也有游走性,串着疼,一会儿这儿疼,一会儿那疼。这时医生会上一个药叫防风,比如防风通圣散,吃了也管用。但若是肝血虚,不仅游走,且痒,就不是防风通圣散的事儿了。风性上飘,肝风内动,即是头疼。
“雷气通于心”。雷就是火。雷,指阳气发动,雷在地中、雷出地上、雷在泽下,复归于地……都在说阳气要善藏,所以雷气通于心,心火本上炎,如果心火能够像雷那样敛藏,则安矣。
“谷气通于脾”。中央为湿。人体若无湿气,则运化过度,才可怕。你看人体有多少词汇是在分别解释这个“湿”——精、津、液、血、脉等等但不能过湿或痰湿,一过必有病出。
下面是黄帝与岐伯关于精、气、津、液血、脉的问答,很好地解释了精、气、津、液、血、脉的含义,很有趣。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黄帝问:“我听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我认为这些是一气罢了,现如今分辨为六个名称,我不知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名称?”)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岐伯回答:“阴阳两神相互作用,阴阳互根而成此有形之身,先于脏腑组织而生的,叫作‘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气呢?岐伯回答:“上焦得天阳之气,与五谷之气结合,才能产生能量,宣发出精微,去熏蒸皮肤,充实身体肌肉,润泽皮毛,好似雾露之灌溉土地,就叫作‘气’。”
也就是说,只有先天肾气,没有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是不行的,只有三者的共同气化,才有生命之气。其中,天气为呼吸之气,地气为水谷之气,人气为元气肾气,天地人三气和合,即阳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津?岐伯答:“从腠理发泄出去的,像汗液那样流出而不能返回的东西,叫作‘津’,比如汗水、眼泪等。”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液?岐伯答:“五谷入于胃,产生的精气充满全身,有余之精气汇聚渗灌流注于骨中,也就是肾中储存,肾主藏,气化五谷精微为种子,叫作‘屈’;再输布这些种子滋润全身,叫作‘伸’。输泄、恩泽的这些精华,可以补益脑髓,使皮肤润泽,这就叫作‘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血?岐伯答:“中焦接收五谷,上有上焦雾露之灌溉,下有下焦元气之熏蒸,腐熟水谷并将其变为精微物质,即取汁,奉心神变化而赤,以宣发输布供养全身,这就是血。”
人体,上焦为气,下焦的核心也是气海、关元,所以中焦既可以变化有形为无形,又可以变化无形为有形,是变化的根源。东、南、西、北四方之功能无不围绕中土而各有其位,没有此中土,四方皆落在空处,东方生发啥?南方生长啥?西方收敛啥?北方收藏啥?有了此中土后,四方都有饭吃,皆大欢喜。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何谓脉?岐伯答:“壅遏营气,壅,有堵塞或培助之意;遏,有遏制之意。所以壅遏营气,指培补卫气在脉外,遏制营血在脉内,让它们昼夜环转,无所违逆,叫作‘脉’。”即,脉指一种约束能力,在外,它约束并鼓励阳气的卫外功能;在内,它约束并鼓励阴血的养护功能。有它在,生命就鲜活而有力,没有它,生命就混沌而涣散。
总之,这六种事物:精、气、津、液、血、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动能,而非名词。它们都是让生命真实而鲜活的东西,只是“气”推动或完善生命的不同方式,就像六个小童子,他们鲜活,生命就鲜活;他们衰老,生命就衰老;他们死亡,生命就死亡。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黄帝问:“这六气,其中的有余和不足,以及气的多少、脑髓的虚实、血脉的清与浊,我们怎样知晓呢?”
岐伯答:“要想辨别其有余不足等,看下面这些证候——精不足的,耳聋;气不足的,目不明;津不足的,腠理开,大汗淋漓;液不足的,骨的生发收藏功能不利,脸色难看,脑髓消,小腿酸痛,总是耳鸣;血不足的,脸色晄白,憔悴没有光泽,其脉空虚。这些就是表现证候。”
总之阳气虚弱,六气皆不足,且基本在头面就可以发现问题。
黄帝又问:“这六气当中,分贵贱吗?”
岐伯回答:“六气,各有其主持、主管的地方,它们不分主次、不分好坏,一切依据它们自主的那部分来看待其功能,但五谷和胃是六气生成的大海源泉。”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中焦是生命变化的根源。脾胃运化五谷,根据身体的需要,变化精微为精、气、津、液、血、脉六气。所以,人还是要好好吃饭。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这是用大川比喻六经,用海比喻肠胃,用水之流注比喻九窍。
“肠胃为海”,注意:中焦不单指脾胃,还有大肠小肠、膀胱等都属于中焦。只收不藏的地界都属于中焦。下焦为藏,中焦就是海,海收纳万物,且气化万物,这就是海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