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们黄山这里的天气一直不阴不阳,上午下点小雨,有时半夜就已经下了,中午可能开一会儿太阳,毕竟是春天了,春雨还是很金贵的,多的像牛毛,也没啥坏处。
上周没有完成的洗洗涮涮任务,只能挂在阳台上凉着。
我洗了二双棉拖鞋,三、四天了,还是湿哒哒的,只好放在火桶里烘干。
春节倒计时了,超市里人气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爆棚,可能是今年有许多外面的人都不回来过年,留在家里的父母也都省事从简,不买那么多年货了。
有很多家人都把年货打包,寄给外面的孩子了,前几天看到头条一消息,得知孩子不能回家过年,有些父母恨不得把整个冰箱寄过去,甚至有寄一整头羊的,还有把年货和详细菜单一起寄过去.....
.这个就地过年的政策,也让我们再一次真切地看清了父母的本色,只要是自己有的,没有一样不舍得给孩子的。
我收到了老妈让大妹从老家寄来的家乡特产,有我喜欢的粉条、柿饼,有某人最爱的卤猪蹄,也收到了小妹从阜阳寄来的黄牛肉,我也分别给她们寄了徽州的传统糕点,给孩子寄了棕子香肠等吃食。
年前最火的业务可能就是快递了,所以,他们一边挂出春节不打烊的告示,一边发出涨价的通知,黄山到上海的快递,原来首重是10块钱,前几天就涨到了16块,续重在原来基础上也张了4块钱。
那天我问打包的工作人员,是你们店里涨了呢还是别的地方也涨了?
他白了我一眼,说是全国公司统一涨价的,快递今年不放假,往年不涨价是因为都要放假的。那言外之意,就是今年快递小哥的加班费用都要从运费里收啊。
谁让大家都拼命寄东西,涨点价,有可能寄的人会少一些,不然要累死送货的不成。
超市也搞了很多促销活动,比如一筒挂面条上绑一个大花碗,二瓶果粒橙捆一个不锈钢小盆,都是原来的价格,买的人也不少。
我买了二筒挂面,主要是看上了那汤碗,反正面条也是要买的,花一样的钱,多一个碗,还是划算的了。
还记得去年的这时候,正是人们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的时候,大家都在担心和议论关于疫情的事,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也不知道离自己有多近有多远。
我还在医院里住院,满大街人都带着口罩,行色匆匆,我去附近的药店,排队买口罩,每人限量一袋,我是20块钱买了一袋10个。
今天上午,我在楼下的大药堂买了10个口罩,只花了5块钱,而且质量很好。
我问药店小美女,今年口罩价格正常吗?她说正常的,没有涨价,货源也充足。
我说去年这时候正缺货,价格又贵,她说是的,去年拿货也拿不到,进价本身就高,那些被投诉乱卖口罩的店家,也是很无奈,高价拿来的货,总不能低价卖,想想也的确如此。
往年这时候,街道上外地牌照的车子,早就一街二行停满了,今年我们小区的停车场还没有饱和,街上也没有往年那些卖年货的摊子,一点过年的氛围都没有,到处冷冷清清。
只是很多店家还没有关门,外地在这里做生意的,可能今年也不回去了。
像经常来我们小区收废纸板的妇女,今天中午还在小区里转悠,吆喝谁家有纸板卖,往年腊月,过小年之前她们就全家回北方老家了。
今年春节,应该有很多店不打烊,但是否有顾客,就不得而知了。
我看和菜头老师文章说,今年可能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人口春节不回家,滞留在各自工作的城市。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在春节也没有变成一座空城,也不知道深圳这种移民城市会不会也是如此。
当那么多人就地过年,会不会把自己家乡的过年风俗带到客居的城市?我想是有这种可能的。
这么大规模的异地过年还是第一次。也许有的人们因为没有办法回家过年而伤感,也有些人可能因为无需回家过年回答各种问题而庆幸呢~
我想的问题是,客运行业,春运又要歇菜了。
这个特殊的行业,本来是指着春运完成全年营收的一半甚至更多,但随着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高铁高速私家车共享车的连番冲击,本来就业务量断崖,如果今年异地过年的效果良好,可能春运的含金量就彻底凉凉了。
一个个诺大的车站,管车的人比坐车的人还要多,从业人员可咋活人?
其实我早已不在此江湖,此江湖也不再有我,有点杞人忧天。
但愿明年春节一切就又都会恢复旧观,地球上一年一度最大的人口迁徙会重新启动。
但今年的春节注定是极为特殊的,我也是第一次和孩子分开异地过春节。
人生中的第一次,不一定啥时候就会出现。
在此,祝愿所有就地过年的你们,都能够感受一下自己城市春节的模样,开心快乐!
你在哪里过年,哪里就是你的城市,哪里就是你的家。
韩荆:《齐帆齐微刊》签约作者。非专业钢琴迷,每天运动,偶尔远游。深爱有温度的文字!书籍《流年轻浅,生活如歌》已在全网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