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15)|冉有通过子贡间接了解孔夫子是否辅佐卫君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老师会辅佐卫国的君主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屋,问:“伯夷、叔齐是哪种人?”孔子答:“古代贤人啊。”问:“他们心有怨悔吗?”答:“求仁而得仁,怨悔什么?”子贡出来,说:“老师不会去的。”

[解读]

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诺:答应的说法。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哥俩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礼让、全仁、孝悌的思想行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孔子儒家思想是东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德源。

冉有之所以会有此一问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卫灵公的太子蒯聩与南子有怨,涉嫌谋杀南子未遂,逃离卫国。卫灵公去世后,他的小儿子公子郢不愿做国君。卫国人就立了蒯聩的儿子公子辄为国君,也就是卫出公。晋国赵殃领兵帮助蒯聩回卫国,要夺取国君的位置,齐国帮助卫国抵抗。冉有在这处局面下提出孔子会不会帮助卫出公抵制挟持蒯聩的晋国军队。

子贡太聪明了,不直接问夫子是否赞同卫国国君,不让夫子陷入两难和尴尬的境地,而是通过夫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来得出判断,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读后启示]

卫国父子争位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的行为截然相反,孔子赞成伯夷和叔齐,自然就不会帮助卫君。可见,孔子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礼。

子贡通达事理,如果直接询问夫子对卫君的看法,将陷老师于两难之中。

子贡懂得运用语言的艺术。答非所问也是答案,有时候换一种方式问问题,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可使双方体面合乎礼仪,即点到为止。

任何语言,都应该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