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集儒、释、道思想为一体,据考证是中国戏曲的戏祖

雨中的牯牛降,

被洗刷出了娇艳之色,

清新的山林之风,

轻轻拂过脸颊,缓缓撩拨嫩芽。

牯牛降目连古戏在牯牛降山间茶室前看到了一场精彩的目连戏。

石台目连戏是指流传在石台境内、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传统目连戏。屈指算来,它距今已有480余年的历史了。

之所以说它具有地域特色,是因为它有着其他传统目连戏的共性,就是以神话色彩的目连救母的劝善戏文贯穿始终。

同时它在演出中还不同程度的穿插一些当地特色小剧目,同时伴有佛事、道士及祭祀活动,并加以民间杂耍的独特性。

境内俗称唱《目连戏》为《打目连》、《劝善戏》或《鬼戏》。习称目连戏唱腔为“仙腔”、“和尚道士腔”,其曲调高亢,音节有长短,其中穿插的当地民歌小调份量重,可以说,石台目连戏的腔调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结晶。

目连救母是在中国长期流传、影响广泛的故事,也是一个不断被搬演的戏曲和讲唱文学的题材。早在北宋时期,目连故事就已经与戏剧艺术相结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

然而它还不是一本完整而紧凑的戏曲,是郑之珍寓居石台剡溪(今大演乡境内)时,将明中叶以前长久流传的目连故事集中起来,形成了一部有完整情节的戏曲作品(故又称郑本目连戏或剡溪目连戏)。全剧分为上、中、下三册,演绎的是傅家向佛—刘氏违誓开荤—目连西行求佛—目连地域寻母、救母的故事。

演员们也是多才多艺,除了用高亢嘹亮的歌声欢迎我们外,还用自学的孔雀舞欢迎着大家。

至今,当地人们仍比喻举办大型活动为“打目连”,可见目连戏在境内是根深蒂固的。石台目连戏因其上演规模宏大,不同情节和表演方式构成了丰富的戏剧内含,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观看,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这是一种潜意识的传承。

石台目连戏从成戏到盛演有着一定的背景,也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表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讲一下神一样的量子力学。 为了解释什么是量子力学,我们先从经典物理说起。 经典物理包括以牛顿三大定律为核心的牛...
    324d1e6c7c43阅读 5,478评论 2 3
  • 雅妮是个气质很好的女孩子。 五官算不上惊艳,皮肤很细嫩,一头及腰的长发,又黑又直。后座的男同学常常趁她写作业偷偷摆...
    一nian之间阅读 4,104评论 0 3
  • 一个阴雨的夜晚,坐在公交车上, 目光被霓虹闪烁阻断。 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间, 徘徊,缱绻。 结束一天的工作, 回...
    书袋和尚阅读 1,24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