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
作为一个很普通的牛马产品经理。
最近看到话题,为什么会使用AI和使用AI有哪些心得体会。所以刚巧抽点时间,结合自己使用AI的部分经历,极其简单地表达一下主观感受。
那么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使用的?
2024年。
记得那天是下班途中,刚好在地铁上,晚上八点半左右。运营的同事发来了一份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打开后是过去一周3300多条用户使用产品后的各种原始反馈。他问我能不能尽快梳理出核心问题,争取在明天上午提前讨论优化方案。
如果在前几年,这意味着我需要放下手中其它的工作,甚至需要临时申请抽调人手,花上大半天时间进行手动归类、标注、归纳,画流程关联。毕竟时间紧,任务重。另外还有其它工作也必须要正常按着计划进行,不能耽搁。那种巨大的压迫感瞬间袭来,懂的都懂。但那次,我只回了一句,回家后晚一点给你分析摘要和初步建议。
其实那时候,让我实现这一转变的不是加班,就是AI。
但我想说,可能每一个产品经理遇到的问题都各不相同,所以使用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但我使用AI,并不是追逐技术潮流。而是在我工作范围内,被几个具体问题给倒逼的。
简单述说一下。
1. 信息处理中的瓶颈。
有时突然大量的用户反馈(包含内容、使用、界面和响应等等一系列问题)、成本节流、竞品更新等等,只靠人工阅读和归纳总结,效率极低且容易遗漏关键信息和整体业务开展细节的关联性。
2. 文档撰写重复。
PRD中有时候大量内容是重复的结构化描述(可能还是我工作经验不足)。比如“用户故事”、“异常流处理”、“敏感词句”等等。每次更新和新功能讨论通过后,都要重新声明标注补充,消耗大量精力。
3. 决策考虑不足。
进行AB测试或功能上线后,面对繁杂的数据时,需要快速定位问题,马上就有分析思路和初步想法,而不是等数据排期。(敏捷型业务公司可能会经历多一些吧。)
但实际上AI也并不是万能的,必定不像真人那样有真实情感,也没有真实的感受经历。但如果能给出比较精准的需求指令,并严格校验其输出,不断细化问题,最终确实能产出比较不错的参考价值。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还能剔除冗余繁杂的工作时间,也未尝不可。
下面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使用习惯吧。(仅个人想法,不作为其它参考)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最典型的【遇到问题-测试工具-优化方法-固化流程】的产品思维。
放在今天,早已是通用方式了。
但最开始认真使用AI时,就是处理开篇提到的用户反馈分析。当时我尝试把3300多条反馈数据的Excel表格直接上传,提示词也比较简单:
“分析用户反馈,给出具体问题结果和可行性解决方案。”
最后它返回了一堆笼统没有优先级的冗余概念。我意识到,给AI模糊的提示词,就像给开发同学一个模糊的需求,最后必然产出的是废品。后面我开始逐步细化问题,稍微有了些许正向反馈。但总体上还是有时精彩,有时胡言乱语,无法直接用于正式参考。
再后来开始尝试着定义问题和迭代优化的方式来测试一下AI给出的结果是否可行。
比如精准定义提示词角色与任务。
我不再说分析反馈,改为:
“你是一名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请针对用户反馈,按照功能体验、交互界面体验、内容价值、活动、价格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后面接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详细描述,当然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后续还要逐步深入细化要求)。对每个维度,总结出前3-5个最频繁出现的具体问题,并引用高频出现的用户原话作为依据。”
当然,AI输出的内容可以作为初始参考,但并不能作为最终的结论。必定个人认为还是缺少灵活性。所以最后还是需要自己去通过总结,为每个问题提出一项尽量具体的优化建议。但AI的出现,确实为工作和生活的多方面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提高了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