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甑”糕

“甑糕”随着《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走入观众视野,孙俪扮演的周莹对它爱地如痴如醉,隔着屏幕仿佛就能感受到它的美味。

关于“甑”这个字,查了下本音读“zeng(四声)”,方言读“jing(四声)”。那么“甑”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蒸食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看到这些,不禁想起老家蒸黄米糕用的工具,方言也叫“jing(四声)”,不过一直以来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小时候曾臆想是“妗”,想着可能有某人家的妗子发明之类的传说吧。

现在这种工具越来越少,只有保存很好的人家才留存着一两只。发展到现在,它底部透蒸汽的孔还保留着,但外形上与古代有了变化,成为上下差不多同样大小的圆柱状,一般十几厘米高。蒸食时置于和它口径一样的锅上即可。

(现在的"甑"长这个样子)☟☟

“甑”一般在过年做年糕,结婚做囍糕时拿出来用,在平时用的比较少。

山西老家的“甑”糕是用黄米面加红枣制成的,有时候还会加些红豆之类。黄米面由黍米磨制而成,它的特点是金黄、粘糯。

刚出炉的“甑”糕透着热乎劲,一片片切开,软糯可口,带着一股独有的香味。

也许正是由于它金灿灿里透着红彤彤,带着黏糊糊、甜蜜蜜,所以人们在过年、嫁娶中借它表达着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期盼。

最后附上曾经自制的黄米糕,虽然少了用“甑”做出来的那种独特香味,但在异乡偶尔解解馋也是极好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