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笔记(4)


无意义。如果我们注定得死,如果我们构建我们自己的世界,如果每一个人最终都是独自一人身处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世界之中,那么生命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如果并不存在为我们预先设计的蓝图,那么我们每个人就必须构建自己的生命意义。然而,一个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意义能否坚强到令其能容忍生活?人类这种寻找意义的生物,却被投入到本身毫无意义的宇宙之中,于是,存在的动力性冲突便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滋生出来。



人通常活在第一种状态中。忘失是存在的日常模式(海德格尔称之为“不真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意识不到是他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他们倾向于“逃避"、“沉沦”和麻木,他们通过“随波逐流”来回避选择。  然而,当人进入第二种存在模式(念兹在兹的存在)时,人就能真诚地存在(所以心理学领域现在常用“真诚"这个词)。在这种状态中,人变得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不仅仅意识到自己是经验的(已经建构的)自我,同时也是先验的(正在建构中的)自我;能够包容自己的可能性与局限;能够面对绝对的自由与虚无,并因此感到焦虑。

还有 88% 的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支付 ¥35.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