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9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死亡,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得民风变得厚重。”
1.10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有人和他谈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夫子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的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以温、良、恭、俭、让得名,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与其说他自己求得这种资格,不如说是人家主动求他的吧?
1.11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12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同别人约在桥底见面,对方爽约了。尾生却为了守信,一直站在桥底,河水涨潮也不走,最后抱着河底的柱子淹死了。
孔子带着弟子逃难,在宋国遇到一群强盗,强盗要杀害他们,除非孔子发誓不将强盗的位置说出去。孔子答应,逃了出去,然后就去官兵处告发了强盗。弟子不解,孔子反问,跟强盗讲信用不是傻吗?
一个人讲信用,这个是好的,但是你得接近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