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


为什么“人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窄化的过程?从儿时感受的“无所不能“到成人后的“限制满身”?难道这就是成熟,就是人们一直追求的境界?

显然这是大多数的你我都会走的路,而少有人走的路才更适合,对么?

而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条以“道”为指引的路,是一条“为道日损”的路,为什么呢?

“为道日损”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句话揭示了道家修行的核心方法论,其深层逻辑与现代科学、哲学中的某些思想亦有呼应。以下是关键解析:

一、字面含义

1. “为学日益”

指世俗知识、技能的积累需要通过“加法”(学习、记忆、实践)不断增长。 比如农林牧渔 还是AI等等门类的知识技能都需要“加法”。

2. “为道日损”

求“道”则相反,需通过“减法”剥离外在干扰(欲望、成见、执念),回归本质。道则是超越“人间”范畴的,所以需要抽离的能力,道可道,非常道。

二、为什么要“损”?

1. 破除认知障碍

1)道家认为,人对“道”的体悟被后天习得的观念(如功利心、二元对立思维)遮蔽。 人间的欲望越大,离道越远了。

2)科学类比:爱因斯坦提出“直觉思维”高于知识积累,需摆脱经验束缚才能突破范式(如相对论的诞生)。伟大的科学发现一般都和一种超然的意识形态有关联。

2. 回归自然本性

1)“损”是剔除人为造作(如过度干预、强求),让事物依循自然规律(“无为”)。

2)现代印证:生态学中的“最小干预原则”,或心理学中的“正念”(不加评判地觉察)。

3. 减少能量消耗

1)老子认为,欲望和执念会耗散人的精气神。“损”即减少内耗,接近“虚极静笃”的高效状态。

2)科学类比:热力学中的“熵增定律”,系统越简单有序,能量利用率越高。

三、“损”的实践方法

1.去主观化

如庄子“坐忘”:忘仁义、忘礼乐,最终“堕肢体,黜聪明”(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摒弃自我中心。

2. 简化生活

物质极简(如道家“少私寡欲”)、信息极简(避免过度刺激),聚焦本质。

3.否定性思维 

通过不断否定片面认知(“损之又损”),逼近不可言说的“道”(类似禅宗“破执”)。

四、终极目标:“无为”

1) “损”到极致时,人不再依赖主观意志强行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行动,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2)应用场景:

①治国:不折腾百姓(如汉初“黄老之治”)。

②个人:不强迫自己“努力”,而是依天赋行事(如“庖丁解牛”)。所谓的"着力即差",“着力即差”是中国北宋文学家苏轼(苏东坡)临终前的遗言,蕴含深厚的哲学智慧。

五、现代意义

1. 对抗信息过载

当代人知识冗余但智慧匮乏,“损”可帮助筛选核心信息。

2. 心理疗愈

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消除非理性信念”与“日损”逻辑一致。

3. 创新思维

如乔布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清空固有模式才能灵感涌现。

所以,“为道日损”是一种逆向修行:

1)知识用“加法”,智慧用“减法”; 

2)通过不断剥离表象,逼近世界的本质规律(道)。 

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缓解焦虑、提升决策质量仍有深刻启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