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问我国比较出名的军事著作,夫子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理应当仁不让。这两本书均是我国声名显赫、家喻户晓 的古代军事理论精华,且二者还经常被强制地“ 捆绑” 在一起,下图为某东上的搜索数据。虽说这两本书名声不小,可绝大部分的人仅停留在知其名不知其所以然,有甚者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谬也。下面夫子就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二者的区别。

一、成书年代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 孙武(公元前544-470)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吴军进入郢都后,伍子胥掘墓鞭尸,放任吴军烧杀抢掠,搞得天怒人怨。并且夫差继位后, 生活极其奢侈、腐化,在政事上也不再是励精图治,并且习惯于独断专行,不听臣子们的建议。孙武不愿重蹈叔父田穰苴(孙武祖上姓田)的覆辙,著述兵法以教后人才是自己的选择。《计篇》中就曾写道“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他也选择了在吴国最兴旺的时候离开,激流勇退。孙武退隐后,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兵法,把许多吴国作战遇到的一些具体情况在《孙子兵法》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亦有资料记载,《三十六计》是大型兵书《秘本兵法》的简行本。

二、著书人士
《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兵圣”孙武,齐国人,吴王阖闾时期的将军。孙武祖上姓田或姓陈,入仕前,隐居在姑苏城外,由伍子胥引荐。孙武的后人子是人才倍出,孙膑是孙武的5代孙,孙权是孙武的22代孙;孙中山是孙武的75代孙。
《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记载“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则传》中,还增写了如下按语:“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一卷也从《南史》。所以有学者认为《三十六计》作者就是檀道济,关于檀公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可能著有“三十六策”但是其《三十六计》非彼《三十六计》,总而言之,就是著书人不详。
三、思想要领
(一)从“道”与“术”的层面来讲
《孙子兵法》主要讲的是“道”,是原则、是纲领,具有普遍性,而《三十六计》更是侧重“术”,主要是整理诸多经典案例整编而成,可以说是对孙子兵法的具体运用,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从胜利观层面来讲
孙武所追求的胜利是全胜,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研究的是如何能够不打,讲究“全”而非“破”。《三十六计》讲的胜利是夺得城池、以少胜多,是要打的。
(三)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讲
孙子打仗,讲究的“算”,“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五事七计)均是先算后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不打。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能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并且孙武不认为百战百胜是好事,因为百战百胜的结果常常是灾难性的失败。比如,中国古代以擅长征战为名的关公,项羽,都是体貌才智武艺都是无人能敌,也更是常胜将军,最后都以重大失败而结束人生,再没任何机会保卫国家,甚至面对敌人。
《三十六计》都是奇招,可谓是步步险招,或多或少有着“赌”运气的成分,实乃“险中求胜”。然而书中所举的个别例子也仅仅只能算是个别,可惜也存在很多雷同的操作,却没有得到成功的案例。
夫子认为,不应该鼓励《三十六计》中的做法,《三十六计》中讲的都是如何能够“花小钱办大事”,“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成功”,一旦形成这样的思维、这样的想法,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贪巧求速,总想设个奇谋巧计就搞定。而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倡的是遇到战争前,首先是“五事七计”,先“算”,要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比较所有有利与不利因素,全盘考虑,最后再做出决断。从这些个方面就足已看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着十足的不同。
四、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故又称《孙子十三篇》,第一篇《始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第四篇《军形篇》、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为“战略运筹”,包括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二部分概括为“作战指挥”,包括第四篇至第六篇;第三部分概括为“战场机变”,包括第七篇至第九篇;第四部分概括为“军事地理”,包括第十篇和第十一篇;第五部分概括为“特殊战法”,包括第十二篇和第十三篇。
《三十六计》如其名,共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六计为一部分,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名曰“胜战计”,第二部分名曰“ 敌战计”,第三部分名曰“ 攻战计” ,第四部分名曰“ 混战计”,第五部分名曰“并战计”,第六部分名曰“败战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