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尽房地产

《王烁大学问》这个栏目是第一次看。今天中午有幸发现这个专栏,今日的专栏是讲指数基金的。不过发现有两篇讲房地产的,就兴致勃勃的读起来。

该文分为五小节。搞清楚这五节的逻辑关系是读好这篇文章的前提。

那我们先逐节来读读。

第一节:对比中美房价的数据。湾区房子中位价格约为100W美元,个人收入的中位值为9W美元,相当于11年薪水=1套房。北京的数据分别为300W RMB和15W RMB,相当于20年薪水=1套房。

但对于美国和中国来说,同样的买得起对应的是不同的含义。中国的买得起是聚集好几个家庭的积蓄,付完首付,还贷再想办法。而对于美国而言,首付两成,30年按揭,利率3.9,不影响生活质量。

第二节: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过,对于年轻人来说,买房可能是一辈子最好的投资(居住价值、投资价值、金融价值、年轻人对自己的强制储蓄)。金融价值指的是杠杆。

在美国,房价涨跌参差是因为人口流动推动,而房价普涨普跌则主要是货币因素驱动。

第三节:中国房价爆发性增长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房改、城市化、货币政策长期处于宽松状态。房改和城市化变化的余地已经很小,就剩下货币政策了,可以采用一些万不得已的方法(负利率等)。

第四节:除了居住驱动、货币驱动,中国的房地产还有一些其他的逻辑。(户口制度、房地产几乎成为决定经济最重要的行业等)

房地产庄比股票庄厉害得太多,每个家庭都裹胁在里面。当下最重要的社会契约:买房。有恒产则有恒心,在今天的中国,获得了完全不同的内涵:跟庄。

第五节: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来举例。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其实是房产,它的基础资产是零首付房贷。其中看空次贷资产已久的John Paulson下重注,并获利超过了200亿美元。

中国房价的零界点什么时候到来,主要看两个路标。

第一,房贷负担达到居民收入所能承担的极限。

第二,中国人购房的杠杆率还不高。

回想一下五节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美国这个比较成熟(经历过大涨也经过了次贷危机)的房产市场来和中国进行对比。先分析共同因素,也就是居住驱动和货币驱动(杠杆率)。再分析不同因素,也就是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的话,美国人是以个人为单位来购房,而中国人更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购房。而经济因素来说,对于中国来说房地产是最重要的行业。

最终分析出决定中国房地产天花板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家庭生活的负担(文化因素),一个是杠杆率(货币因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