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上了一个人——樊登,喜欢上了他讲的书,今天听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对学习的过程和本质有了深刻地理解。
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这样的学生:每天都很“勤奋”地学习,可成绩却不怎么好。勤奋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它是我以前的认知。
他们一遍一遍地重复,这是最无效地学习方法,因为它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脑力劳动。
正如书中所说“大脑就像一根链子,学习就是把珍珠串到链子上,反复地学习犹如不断地抚摸链子,珠子会从链子的另一端滑掉,不让珠子滑掉的办法就是给链子打个结。”这里边的打结就是检测,也就是书中提到的检索。
实验证明经过检测的知识,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长时记忆,而重复形成的则是短时记忆。
因此书中将学习的过程归纳为三个,即编码、验证和检索。编码过程其实是创建心里表征的过程,验证则是加深表征的过程,检索则可以加深记忆,把短时记忆巩固为长时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练习。
练习又可分为频繁集中练习、间隔练习和穿插不同内容的间隔练习,后两种练习有助于长时记忆的形成。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要求减少考试的次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测,为自己的学习打造知识结。
回想自己前几天读到“洛萨达标准”,自己也是用了两天的回忆才把这个名字记住。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那种很轻松愉快的毫不费力的学习,带给学生的只能是短时记忆。
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自测,让学生在艰苦的检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