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攘攘皆为利往

一次偶然听到一位家长说:“这么小哪知道什么交情,哪有什么友谊罗。”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发小。回望半生的友谊,最好的最长的一段友谊就是发小的交情。

我们四个人的友情从小学一年级萌芽,现在过去35年,每次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仍然会鼎力相助,而且是毫不迟疑的。我们四个人挤过一张床,家里隔不到二里地,经常在彼此家里蹭饭,她们喜欢吃我家自己做的米粉,奶奶每次都会煮一大锅给她们吃,吃完几个人一起在后院打牌,笑的前仰后合。家里人都放心,彼此知根知底,每天放学路上都是一起回家,一起摘野果子,一起趴在井口边上喝水,一起打水漂,一起夜逛村庄……有太多的共同经历构筑了坚固的友谊墙。

长大之后我们各奔东西,鲜少见面,但是每年过年回家都会约个时间聚聚。几十年过去,那感觉仍然还在。所以那些说太小不懂友谊的话,我觉得也不尽然,其实友谊的牢固程度不在相遇早晚,而是相惜的程度。有些人很早就认识,也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也有些人古稀之年才相遇,却能成忘年之交,时间从来不是维系友谊的决定因素,而是彼此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才会影响友谊的长短。

生活经历包括交往的频率,距离及反馈。在一家公司时,两个人兴趣相投,价值观相同情谊自然会增长,但是如果离开了共同的圈子,两个人很少能聚在一起,感情自然会变淡,两个人也会慢慢走远。同样,如果两个人一直在一家公司待着,但是一方对另一方总是付出,另一方则没有回馈,感情也会变淡,因为人其实都是趋利避害的,完全的利他主义是很少的。所以一方失衡自然也会导致友谊之墙的倒塌。


世上纯粹的东西少之又少,真正免费且有利的感觉除了大自然的给与,人的世界中是不大存在的。比如父母和孩子,很多人说是无私奉献的。我也是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我是有要求的,不是无条件的爱的,虽然我很想无条件,但是我发现做不到。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读书,不干家务,好吃懒做还添乱使唤我的话,我肯定是不干的,我对孩子是有要求的,你必须怎样怎样,不然就会怎样怎样。亲子关系尚且如此更何况毫无血缘关系的友谊呢?

很多关系能够维持下去,其中必有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友情亦不例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