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修路,拉来了一车车的黄土填平,只碾了一遍就下起了雨,工程停了。接连的几天都在下雨,于是出门就要踩泥巴。
黄土高原上的土褐黄的发了红,视觉上热烈的冲击。伴随着雨水和大家的出行搅拌,土越发磁粘起来,我嘴里和所有大人一样说着烦腻,可内心却是欢喜的,我享受因土带来的愉快地慢生活。
我记得小时候和父母回村,村里有一条土坡,人们走过荡起一层薄薄的白雾,白土沾染了鞋面、裤腿。走过土坡的人们都会跺脚,拍打。土坡上白土散落。说起白土也是很有趣。这种土是可以吃的,小城里特有的不知何时留传下来的带土的叫’棋炒’的吃食。拿鸡蛋、牛奶和面和起,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不同的红糖、芝麻之类,切成围棋大小,倒在盛有白土的锅内炒熟。口感或甜或咸香,很好吃。据说有帮助消化,养胃的功效。具体做法我从没见过,但小城里的人们却是无有没吃过的。我和伙伴们为这土而开心,我们一起跑上跑下,故意腾起大雾,决心制作一场硝烟比拟电视里那雄伟的场面。哪里顾得上妈妈们见怪不怪的脸色,那是记忆里快乐的片段……现在的孩子难能找到享受这泥土的乐趣,满都是硬冷的水泥混凝土,俨然是大都市的缩小版。孩子们也随着大都市里的孩子一样课余时间接受着各种课外辅导班,和大人一样在屋内刷屏或电脑上游戏。越发觉得现在孩子们的自私都是孤独出来的。唉,怎么办?普通的人生就是随波逐流,就如同那飘荡起来随遇而安的尘土,悠悠荡荡在空中,徐徐散失于茫茫尘世间……
恰逢星期天,我领着孩子在脚上套了个塑料袋子兴兴地走在泥里和和。脚下的泥土伴着起落越来越磁粘,很快就感受到泥土的热烈。他紧紧地粘着鞋,愈发拔脚吃劲。儿子欢快的叫着和我分享着他的快乐。我想如果是孩子的同伴,孩子们一定会聚在一起下手捏个泥什么的!不管回家老妈叨叨满身的泥巴……哈哈,谁会是我这样童心的妇女。和和够了,我和孩子出了泥潭。把脚上的塑料袋解下,孩子的鞋面竟然还是粘了泥水,我即时就还原了家庭妇女本质。
雨过天晴,泥地被行走的人们踩出一条弯曲的羊肠小道,这羊肠小道也是令人欢欣的,反正我就是学过词语没走过。沿着小道能感受到泥土的弹软,像面盆里和好的面一样有劲道,踩下去弹起又不失温柔。我爱这样的感觉!仿佛是泥土对人坦荡的依恋,又仿佛是无限的人情味儿,你来我往。不似这中年,脸上越来越多的是虚伪的面具和言不由衷的话语,心恰似那水泥混凝土。
随着人们越多越快的脚步和车行。感觉踩在脚下的土愈发变的坚硬,那是泥土的力量。他承受着人们对大地的依赖,他向人们传递着坚韧挺拔的精神。他传达了黄土地上祖祖辈辈热烈的生活色彩!
不久后的黄土上就会被盖上冷硬的水泥,铺上沥青。上面走着形形色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