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之一百三十四:引用之“暗引”

引用,修辞格之一,又称“引语”“引话”“援”。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引用别人的现成话语或民间熟语。按形式角度的分类:明引、暗引按引用内容不同,可分为引经、稽古、出新和反用。区别:引用的话语称引语,文章导言称引言(此引指引导)。

暗引:即无形式标志的引用。何谓“暗引”?《修辞学发凡》指出:“并不说明,单将成语故事编入自己文中的,是暗用法。”暗引与明引的不同处在于:明引“明示哪一部分是引用语”,而暗引“就用引语代本文”。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暗引”这一时期的“暗引”主要特点有二:第一,不标明出处,用引用语代本文;第二,引用语与原文文字基本相同。(1)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孔子暗引《诗经·周颂·雝》中“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来讥讽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僭《雍》彻,僭用天子祭祀之礼。】(2)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而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暗引《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以幽谷喻低,以乔木喻高。他将陈相背弃其师陈良的学说而去信奉“神农之言”的行为,喻为鸟儿下乔木而入于幽谷。】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暗引”暗引方式与先秦相同点为:不标明出处,引文与原典意义相同;不同处为:引文对原典文字时有所变易。(1)文学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是以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盐铁论·晁错第八》)【“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是暗引《论语·宪问》:“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只更改一“于”字为“之”字,语意不变。“陈文子”句是暗引《论语·公冶长》,原文未改动。】(2)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刘向《说苑·贵德》)【暗引泄冶之言:“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见《说苑·君道》)对原典之字作了简括,但语意相同。】(3)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史记·五帝本纪》)【暗引《尚书·虞书·尧典》:“帝日:‘咨!…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文字有改动。】

间接明引:指引用原文大意但不直接照抄,通常注明出处或作者,形式上可能不加引号但会说明来源。例如:"提到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这两句"(间接说明诗句大意)。

间接明引与暗引的区别。间接明引,不直接引用原文、注明出处或作者的引用。暗引,不标注出处,将引文自然融入行文,可能保留原句或仅取大意,甚至化用句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未提杜甫原句)。核心区别: 间接明引,出处标注 明确说明作者,可能省略引号但保留原意,需点明引用关系。例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中引用哥白尼观点时,虽未逐字引用,但说明"这与我国人民的创新精神一致"。而暗引通常不标注来源,无引号,完全融入上下文。曹操《短歌行》化用《诗经》"青青子衿"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未提《诗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