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黄芪

主要品类

  • 黄耆(原变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embranaceus
  • 蒙古黄耆(变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 K. Hsiao
  • 淡紫花黄耆(变型)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f. purpurinus (Y. C. Ho) Y. C. Ho

中药疗效

  1. 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 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 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 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 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 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 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 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性味归经**

  • 性味:甘,微温。
  •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药材选方

  1. 玉屏风散
  2. 防己黄芪汤
  3. 黄芪桂枝五物汤
  4. 补中益气汤

临床应用

  1. 高血压病
  2. 缺血性心脏病
  3. 急性肾小球肾炎
  4.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5. 银屑病
  6. 糖尿病
  7. 慢性鼻炎
  8. 骨质疏松

配伍禁忌

  1. 《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 《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 《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 《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 《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 《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食疗功效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食疗组方

  1. 黄芪建中汤
  2. 黄芪补肺饮
  3. 黄芪桂枝五物汤
  4. 当归黄芪乌鸡汤
  5. 参芪大枣粥
  6. 黄芪山地粥[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