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重庆岁月

文/庞国义

青年金庸App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县人。1943年辗转西奔来到抗战首都重庆求学,考入知名学府中央政治学校(即后来的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国际法专业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期末总成绩位居全校第一。然而因看不惯学校管理现状,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一年后被当局勒令退学,外交官之梦随之破灭。

蒋介石视察中央政治学校App

离家千里,无依无靠的查良镛只好投奔在国立中央图书馆任馆长的表兄蒋复璁,在蒋的帮助下进了中央图书馆任书记职务,这“书记”是馆内最低级的职务,共有22人,查良镛排在第16名,具体工作是登记借书和还书。月薪50元,是表兄馆长蒋复璁月薪560元的十分之一弱。

国立中央图书馆App

查良镛因祸得福,有了更多机会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其中最喜爱的三部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及续集,给他影响极深,对后来撰写武侠小说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

查良镛工资表,左起第四位App

在中央图书馆期间,查良镛邀约了三位同学,创办了一本综合性期刊《太平洋杂志》,内容包罗了国际述评、军事科技、文学艺术、名人行踪、逸闻趣事等,销量很好。但因资金不足,无力支付印刷费用,使得第二期胎死腹中,创刊号即成终刊号。查良镛发表在创刊号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如花年华》(笔名“查理”)亦此夭折。

《太平洋杂志》创刊号扉页App

《太平洋杂志》第二期触礁折戟,首次创业失败,使查良镛心灰意冷,感到极端的彷徨与失落。他辞去了图书馆的职务,应邀到湘西一个农场打工,协助农场主管理田园,因为农场主承诺:只要他的农场开垦出来并种上油桐树之后,就送他出国留学。

为了圆出国美梦,查良镛与同学余兆文一道,带着一箱子书籍,离开了让他饱尝人生酸甜苦辣滋味的重庆,从此远走高飞了。

金庸在母校座谈会上App

(资料来源:颜坤琰《血与火的年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五月的第一天, 雨后,天空没有放晴。 阴沉的光线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欣喜。 这些花儿,颜色竟然如此明艳。 初初开放,...
    Silvenli阅读 1,794评论 4 6
  • 想写一首诗给你 却迟迟没有动笔 含蓄了 怕你不懂我的意思 直白了 又怕你说我水平低 干脆就写两个字 我 你 中间...
    莴苣女王阅读 4,662评论 0 1
  • 嗨,你好,我是原木生。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继续聊聊上次没有聊完的话题,上次话题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有你自己知道...
    原木生阅读 2,905评论 0 4
  • 每到一个新的环境 ,我们总会花时间去适应,可是当你适应时,或许你就要走了。 刚熟悉的人,刚熟悉的路线, 要走时的聚...
    木心癌阅读 1,44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