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的分离焦虑
昨天晚上送61上兴趣班,路上,61突然说:妈妈,等会上美术课,你把我送到楼下,就不上去了,我自己上去。
我:啊,为什么呀?
我有点意外。
61:因为朵朵就是自己上去的,我也想试试。
我:哦。
心里隐约有些失落。
我:你确定你可以自己上去吗?
我的大脑开始迅速评估从楼下到教室可能的各种风险。
61:可以,我觉得我可以做到。
我:那好吧。
到了楼下,我把水杯递给她,拍拍她的肩,说了句:快去吧。
她拿过水杯,头也不回,欢快的跑上楼。到了教室门口,她转过身来,笑着对我说:妈妈,早点来接!
是的,从单元门到教室,只有半层楼梯。
不然我怎么会这么爽快的答应她!!
我还悄悄跟上去,偷偷从门缝里看。直到看着她跟着老师进了上课的小教室,我才放心离开。
啊,我的小宝贝长大了,开始要求独立了。
我心里五味杂陈,有些开心,又带着失落。我想起那句: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遇,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最近还看到一句话,让我心酸了好几天:父母作为孩子的客体,做得越好,孩子在成年后越能顺利与父母分离,父母也越容易遭遇被“抛弃”。恰恰是糟糕的父母,能“控制”并留住孩子,让孩子在成年以后依旧难以离开他们。
我爱你,是为了被你抛弃。想起来这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
想到那一天也许并不远,女儿会很快有自己的朋友,长大成人,过自己的生活。我的鼻子一酸,泪涌上来。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什么,能像孩子之于父母那样,激发出人性中那么多隐匿的亮点:无私、奉献、勇敢、坚韧,不惧。。。
如果没有女儿的到来,身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中的一员,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就够了的我,恐怕永远也无法体会这份对另一个人的“爱”,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会怎样彻底的塑造一个全新的“我”。
父母这份工作,很不容易做好的一点在于:一方面父母需要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可能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性格禀赋特质,帮助孩子发展好他自己;另一方面,父母又需要不断的付出爱和金钱,从情感和物质两个方面来哺育孩子,并且不能要求孩子同等的回馈。
从独立人格这个角度说,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但从情感哺育的角度来说,孩子和父母又是不平等的。一个健康的家庭,一定是父母在上,孩子在下。父母不断的给予,孩子不断的吸吮。不能反过来,让孩子反哺父母,这样的家庭关系里孩子难以发展好他自己。
(当然,一些特殊情况的家庭需要单独讨论,比如父母残疾或身患重疾,年幼的孩子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话题先按下不表,以后机会合适再单独探讨。)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穷尽一生,不过都是在寻求理想的客体,并想办法留住T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客体,也是最重要的客体,父母的觉察、自省和成长,意义深远。
也许,有人会问,那,父母付出这么多,得到的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得到的就叫天伦之乐吧。经由孩子,我们实现了生命的延续,得以有机会欣赏,另一个自己,活得比自己更精彩。
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孩子祝福吧,愿你们勇敢走上独立之路,爸妈永远是你们坚定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