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刷短视频时,总能刷到关于“有钱人吝啬,穷人奢侈”的言论。听不少博主说:“有钱人都很小气,你别以为他们天天锦衣玉食,其实并不是这样。有钱人自己出去吃饭,也常常只是吃盒饭。而穷人的日常消费,有时候反而比富人还要奢侈,比如奶茶、星巴克天天喝。有钱人只会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他们会精打细算,考虑这笔钱花出去能不能带来更多的财富,只有在值得的地方才会花钱。”
反观自身,其实就是那种比较“奢侈”的穷人。虽然奶茶、星巴克我不是天天喝,但在某些方面花钱我确实不太计较。比如买书,我总觉得这本书我需要看,于是买回家,但往往没时间看。结果每次看到想看的书又会买,慢慢地家里就囤了很多书。其实从富人的思维来看,这种做法就是没有把钱用在最该用的地方:钱花出去了,但书本的知识并没有真正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很多书都束之高阁,没有被好好利用,实际上就是一种资金的浪费。
再比如,我去市场买菜的时候,总不喜欢问价。需要买什么就直接买了。有时候买回来,婆婆会问这菜多少钱一斤、那个菜多少钱一斤,还会说我是不是买贵了。她还会提醒我,现在这个菜正是最贵的时候,这时候买其实不划算。但我买菜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普通家庭,经济条件可以说相当拮据。每次跟妈妈去赶集,她买东西或者卖东西时,总会因为五分钱、一毛钱和别人讨价还价,而且常常没完没了。我当时就觉得挺烦的,心想就那点钱,有什么好争的?让给别人也无所谓。
虽然后来我离开农村出来打工,也只是个普通工薪阶层,说到底还是属于“穷人”行列。但在消费上,如果按照现在网络上的说法,我应该算是“奢侈的穷人”。不过我个人觉得,不能用这种小小的消费习惯来定义一个人。穷人之所以穷,富人之所以富,其实并不能单纯用消费观来下结论。
消费习惯是财富积累的一个因素,但绝非决定性因素,更不能用“吝啬”或“奢侈”简单贴标签。财富的差异源于更深层、更复杂的因素。
许多看似“奢侈”的小消费,背后是对即时情绪价值、社交归属感、便利性、时间节省或对理想自我投资的需求。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小消费的累积确实会影响储蓄率,但不应将其视为“穷”的原因。
而有些富人的起点往往是继承的财富、家族人脉、早期关键投资(如买房早、创业成功、持有优质股权)。这提供了“钱生钱”的基础和抗风险能力,是工薪阶层难以比拟的。
与其纠结于“奢侈穷人”的标签,不如将这份觉察用于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无论是金钱、时间还是精力——向着你真正重视的目标(比如知识的真正掌握、生活的舒适便利、家庭的和谐)去努力。财富的积累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日常消费的选择只是其中的一小块拼图,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构建多元收入、管理核心资产,以及持续投资于自身成长。
可见,财富逻辑远比消费表象复杂得多。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