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逼死的婚姻——女儿20万“卖”你,真亏!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最好的爱情也便是如此而已,然而现今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之后又添了两句:“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点绿。”

“三斤三两”,说的就是100元用称称满三斤三两来作为聘礼,更加豪迈的,叫做“万紫千红一点绿”。“万紫”,指的是1万张5元钞票,即五万元人民币,千红”,指的是1千张百元钞票,即十万元人民币,"一片绿",指的是一片50元的钞票,没有具体数目,主要看新郎心意。

啧啧,这婚姻成了买卖,明码标价。乍看之下还有那么一丝味道,但是这每一张红通通的“毛爷爷”都可能成为压死乡村乡村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两天,江苏一则“21万天价彩礼,盐城这对小情侣的聊天截图曝光”的事情在网上爆红,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两人是自由恋爱3年,感情稳定,双方决定在今年的十月一国庆档完成终身大事,男方父母也将小两口的婚房准备好,就等着新媳妇过门了,可不料却因为彩礼夭折了。

女方父母由最初的10万彩礼,接二连三地涨价,最后翻了一倍,变成21万,令小伙最终忍无可忍,甩出了一句话:“不能因为我爸妈喜欢你就这样,这婚你爱结不结,拉倒。”

双方聊天记录

天价彩礼,并非一个新话题,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

像上文这样的新闻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波。“天价彩礼”现象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存在,近年来受奢侈攀比之风的影响,农村结婚彩礼习俗日渐变味。

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超出能力范围的高额彩礼,让许多家庭“望妻兴叹”,让广大适龄青年“婚不起”。“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是一人结婚、全家负债的真实写照。

更令大家咋舌的是因彩礼产生争执,甚至发生新婚之夜新郎怒杀新娘的悲剧。天价彩礼往小了说是小家庭问题,往大了说则是影响社会风气的大社会问题。

原本只是形式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了衡量爱情的尺度。彩礼渐渐的转化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角色,也使得人们对于爱情这个美梦的想象,从枝节开始瓦解。


天价彩礼在各地都广泛存在,之前看了一宗采访,一个来自西北的农民说:“谁家要娶了媳妇,大家都会问一句,多少钱买的?”

央视新闻《1+1》曾做过调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海伦市福民乡,当地彩礼需要25到30万,与30年前的1000多块相比,翻了几百倍。

在华北地区的山东东营,农村彩礼在两年前就已经达到了10万元的水平,不少地方还流行“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的彩礼形式,仅万紫千红一片绿这一项就多达15万元。

在陕西,关中地区彩礼一般在2-6万元之间,陕北一般在3-10万元,陕南一般在4-10万元之间。一般而言,条件较差的家庭付出的彩礼反而会更高,男方家庭情况好的彩礼反而出的会少一些。

之前出炉的中国彩礼地图,更是毫无意外地激起社会热议,其中越是贫困地区,越出现高价彩礼。

越是贫困的地方,女性嫁入到那个贫困地区的意愿就越低,因此彩礼只有高的彩礼才能把这个女性娶回家,成为自己家的儿媳妇,所以说家庭越是贫困的人家,他的彩礼就会越高。


中国彩礼地图

女方将数额看做是男方的诚意,而男方则把女方开出的价码当做考验。大大小小的案例赤裸裸地展现了建立在金钱利益上的感情。天价一再被证明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远超承受能力的天价彩礼,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男女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呢?


彩礼在中国至少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早在周朝的《仪礼》中就有详细的规定,属于六礼中的“纳征”。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是女方脱离原生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而彩礼某种意义上说,是男方家庭通过金钱和其他物质对女性做的等价交换。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农村还在延续这种男娶女嫁方式,形式虽然与以往略有不同,但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从以往一些地方尝试“拒绝”天价彩礼的经验来看,虽然有所成效,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

根本原因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触碰彩礼存在的坚实基础——男娶女嫁制度。

虽然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夫妻双方可以互为家庭成员,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延续着从夫居与随父姓。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不给出生在本村闺女的村民资格与待遇,是在强化这一制度安排。

此外,在“重男轻女”观念盛行的农村,很多人认为,生女儿是亏本的。所以女方往往会有“先天不足,后天弥补”的想法。

物以稀为贵。在当前男婚女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面对城市的吸引力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强,适婚女性在农村是“稀缺资源”,农村家庭只能竞相通过更高的彩礼来吸引女性“嫁入”。

因为农村男性及其家庭不仅要和同在农村的男性竞争,更需要面对来自城市男性的有力竞争,这就需要以城市生活作为标准,通过房子、车子以及更高的彩礼,才可能在竞争中胜出,由此而带来的彩礼上涨在情理之中,客观上也助长了婚姻异化成交易的风气。

再者,很多地区的人口流动量大,解除婚约的情况越来越多,女性普遍要求男方提供信用担保,也就是说把彩礼当成了“婚姻保障金”。

中国社科研究所的张翼老师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大量在城里面竞争不利的男性留在农村,形成农村的剩男跟城里面的剩女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未来20年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一个可以预期的这样一个时间段里面娶媳妇的这个难度还会继续强化,甚至于在十年之内我们还看不到有反转的趋势。


幸福最重要,面子太累人。相互攀比之下,当彩礼成了比感情还重要的婚姻砝码,姻缘就彻底被彩礼“绑架”,情伤累累。其实,两个人的幸福最重要,婚礼的“面子”早应该放下。

未婚人士向来对婚姻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憧憬与想象,也正是怀抱着这些持久的梦想与爱,人们才愿意迈入婚姻这一未知领域并为之付出努力来维护自己的家庭、为之付出后半生。

对一个男人来说 最无能为力的事儿就是“在最没有物质能力的年纪碰见了最想照顾一生的姑娘”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遗憾的莫过于“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等不起的人!”然而真的爱情不都是在创造和等待,时间的洗礼下成型的么?

当婚姻变成一蹴而就的买卖,看似体面实则打脸。彩礼可以带来的东西实在太少,而建立在天价彩礼上的婚姻更是脆弱不堪。

婚姻确是涉及两个家庭,但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与彩礼无关。

而除了观念和制度的改善,农村的彩礼问题反映的是农村深层次的一个贫困的问题。关键还是要脱贫,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目前濮阳台前、洛阳栾川、安阳汤阴等多地已先后下发文件,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对彩礼给出"指导价",让不少人拍手称快。

幸福不是“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点绿。”彩礼无需攀比,美满幸福的婚姻,不需要过度物质化的证明和点缀。毕竟,你嫁的是人,而不是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丨 国馆 学者说,彩礼起源于卖女儿。 现代婚姻,是两个独立人格的自主结合。彩礼作为传统风俗,可以作为仪式保留,但...
    杂谈五味阅读 23,350评论 2 10
  • 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对方,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拼凑,所以到最后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我叫金三...
    未央_枝子阅读 1,093评论 0 0
  • 明天端午,雨天。 去年端午,也是雨天。 去年这天,你顶着大风斜雨来找我,小心翼翼拿着两个红豆馅的粽子。雨中,湿湿的...
    轻的青青阅读 276评论 0 1
  •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这时的明前春茶也是爱...
    zt薇一阅读 1,134评论 0 107
  • 每每喜欢的书籍都必须通过网购才可以买到、在我们这个小城无法买到、虽说这是一个互联网统治的时代、虽说我也一直在做这方...
    陈琳琳阅读 144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