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偏见的重击——《摔跤吧,爸爸》

图片来自百度

你好:

我是哲鋭。

最近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在各大电影评论网站上的评分很高,也有很多朋友圈提前剧透了情节。起初我是很反感这部片子的。在我的价值观中,父母强迫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我看来是非常不能接受的。相信在中国家庭成长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能感受到这点。而当我真正在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片子,我被震撼了。

我的偏见被重重一击。

我发现我的误解来自于我的偏见。

1.爸爸确实让女儿练习摔跤,却是在……之后

电影中,爸爸让女儿从小练习摔跤,这显然是不符合世俗对女人的期待。而一个细节让我知道,爸爸“强迫”女儿练习摔跤是在发现了她们的“优势”之后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大女儿轻易的打倒了一个比她们高的男孩子。这个细节让爸爸发现了两位女儿的“优势”。

优势发现在生涯中异常重要。理论上,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人生的职业。而事实上,如果选择了与自身优势匹配的职业,会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某个领域有过人之处。“优势”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特长”,例如弹钢琴,打篮球一类的。“优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倾向。有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加专注,有些人天生就愿意与其他人说话,等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能发现优势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们一般人只能通过工作中不断的碰壁来发现自我的优势,也有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发现自我优势,所以,只能很努力才能做到和别人一样的水平。这令我们很自卑,而开始怀疑自己是天生弱者。

当代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咨询将“优势发现”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重视程度。虽然影片中在偏远山区的爸爸不知道这个概念。但无疑,他发现了女儿的优势,那就是她们与爸爸有着一样在摔跤上的优势。

因材施教的爸爸在发现优势之后,让女儿走上了摔跤之路,这颠覆了我的偏见。

2.爸爸确实在训练女儿,而用的是高明的……

女儿们开始了“痛苦”的童年,每天5点起来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影片中配了很诙谐的印度音乐,但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高强度的训练让女儿们苦不堪言。于是我又开始觉得爸爸是大魔头。

直到我学习了“教练技术”(coaching)。

在体育中使用的教练技术与在课堂上教学方式的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场景就是,老师讲知识,我们记笔记,然后做题考试。这种就是我们说的传授,它的贬义词就是“灌输”。

而“教练技术”完全不同,这也是近几年被提到很高高度的技术。“教练技术”的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不是教和学的关系,他们是一起去不断去解决问题的黄金搭档。

如果你在职场上参加培训,你更愿意选择哪种方式的培训?一种是“演讲式培训”,就是上面一位大牛学富五车,侃侃而谈,而我们在崇拜的听着,记笔记,然后出门,忘掉。另外一种是“学习设计”。课堂上,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老师提出一些职场上的真实问题让同学们尝试解决,并在过程中给出一些科学工具辅助。全程没有说教,有的是细节上的指导和探索。这样的培训使用的就是“教练技术”。

“教学相长”更多的是发生在教练过程中。教练技术更多的是强调提出问题,让同学自己去探索解决的方法。

爸爸使用了高明的教练技术,这颠覆了我的偏见。

3.爸爸确实让女儿实现他的梦想,同时……

即使爸爸“发现了优势”,使用了“教练技术”,我仍然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就是我不能接受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未来的权利,这不能被剥夺。

电影中,爸爸让女儿们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后,女儿选择了抵抗。她们偷偷的跑去参加了朋友的婚礼。正是这次婚礼彻底的改变了她们。这位要结婚的女孩告诉她们,看上去她不用训练,但她从此对生活没了选择的权力,她将嫁给一位素未谋面的男人,过上照顾婆婆照顾孩子的生活,并一直到老。

是的,这就是印度落后地区的现实。爸爸确实想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但他知道这也是他的女儿们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

影片中,大女儿要参加最终的决赛,她问爸爸该怎么办。爸爸的话最后碾碎了我的偏见。

“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那些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和澳洲选手比赛,更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爸爸始终在为女儿赋能,让她们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颠覆了我的偏见。

《摔跤吧,爸爸》给我的偏见重重一击。还是那句话,生活是具体的。主义、大道理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理解和认知维度。

我愿你事业有成,这也是我写专栏的初衷。但我更愿你生活幸福,这需要平衡的人格。


我是哲鋭,你职业生涯起点的领跑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