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至9月25日,第二十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本届研讨班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及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题聚焦“环境史、资源史与人类纪概念”,并作为中法环境月的重要活动之一。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9月22日上午,研讨班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肖琦主持,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王度(Joan Valadou)、教育领事Benjamin Demiere、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孟钟捷、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Maurice Aymard、中国法国史研究会荣誉会长端木美、秘书长乐启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朱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业务主管孟雨等嘉宾出席。在为期四天的议程中,学者们围绕人类纪议题呈现了六场反映学术前沿的专题报告。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的莫里斯·埃马尔(Maurice Aymard)教授以主旨演讲开启研讨班系列讲座。他以“历史学如何面对人类纪研究的多重学术挑战”为题,系统阐释了人类纪概念的源起、发展及其学术挑战。埃马尔指出,“人类纪”一词最初由一位俄罗斯地理学家于1922年提出,用以描述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改变;直至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Paul Joseff Crutzen)与生物学家尤金·斯托莫(Eugene F. Stoermer)在《自然》期刊上发表论文,赋予其科学定义,并将其视为地质年代的重要分界,标志着学界对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生态的广泛关注。人类纪通常以18世纪末蒸汽机发明与煤炭广泛使用为节点,象征化石能源大规模使用与二氧化碳排放剧增的起点。埃马尔引用极地冰层二氧化碳采样数据,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包括未直接参与工业革命的地区。他强调,人类纪研究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综合评估人类行为的广泛后果。
埃马尔进一步指出,人类纪议题具有高度跨学科性,需集结历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力量共同应对。尽管少数发达国家对环境造成主要影响,但其后果却由全人类共同承担,且治理过程漫长。他提出,跨学科研究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部分自然科学家反对以难以量化的人类活动作为时代划分依据;二是部分学者认为人类纪的结论尚早。此外,传统历史学注重文献考据,而人类纪研究则需结合非文字史料与未来预测,两者之间存在张力。埃马尔呼吁历史学界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人类纪议题,并回溯自新石器革命以来,人类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增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他引用布罗代尔关于新石器革命的论述,指出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生产,通过作物驯化与动物饲养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而哥伦布大交换进一步丰富了全球作物基因,缓解了区域饥荒与病害。埃马尔的报告为理解人类纪概念及其学术脉络奠定了重要基础。
9月22日下午,巴黎-西岱大学的乔瑟·哈罗伊(José Halloy ”https://zq.zhaopin.com/moment/52623819“)教授作了题为“人类纪与存有动植物生命体的地球:地球超长时段历史中多种形态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存续”的报告。作为自然科学家,哈罗伊尝试从多学科视角解析人类纪问题,借鉴生物学中“新陈代谢”概念分析技术系统演进及其与自然系统的互动。他指出,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共享遗传连续性与生态系统,但工业革命后,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打破了地球原有的能源积累周期,加速了全球变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NASA观测数据进一步证实人类活动对气候与生态的加剧影响,指向当前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哈罗伊强调,必须融合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多重视角,才能全面应对人类纪所带来的挑战。
哈罗伊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七个能源转型阶段:第一阶段为光合作用出现,微生物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释放氧气,奠定地球生命系统基础;第二阶段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能量,为人类提供早期资源,并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矿物能源;第三阶段为火的使用与石器-铁器工具的出现,标志着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结合;第四阶段为新石器革命,人类通过农业与动物驯化稳定获取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直至19世纪前未根本改变依赖自然代谢的模式;第五至第七阶段分别对应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其鼎盛时期及最终终结。哈罗伊以1778年布冯铸铁厂与1887年埃菲尔铁塔为例,说明化石能源带来的产能飞跃:前者年产量仅375吨,而后者用钢量达9000吨,反映了煤炭能源对工业生产的革命性推动。同时,化石能源推动“开采-冶炼-制造-再开采”的闭环,加速资源消耗并衍生非金属材料,扩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然而,化石能源的有限储量、开采技术复杂化及环境灾害风险,预示其不可持续。哈罗伊指出,能源转型问题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横向思维模式,其报告以能源利用方式划分人类史,为传统史学注入了自然科学视角。
9月23日上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米海伊·科尔比埃(Mireille Corbier ”https://zq.zhaopin.com/moment/52623350“)教授以“罗马帝国世界与水的管理”为题,从法律、城市设施、水力装置及精神文化四个维度探讨古罗马水资源管理。她指出,罗马法强调水的非垄断性,保障居民平等使用淡水和雨水的权利。城市多沿地中海沿岸或河流分布,既便于取水,也利用水运促进经济与军事发展,如莱茵河航运对意大利地区商品供应的重要性。罗马城市供水系统包括高架水渠、配水管道与取水装置,其建设不仅依赖公共财政,也吸引贵族与富人投资。高架水渠以石灰黏合、拱券结构建造,遍布帝国全境,部分直至5世纪仍正常运行。管道技术虽先进,但铅制水管可能导致铅中毒问题。温泉文化则兼具健身、清洁与社交功能,反映政治与公共生活的紧密联系。
科尔比埃进一步介绍水力装置的广泛应用。她指出,以往研究多忽视此领域,而考古发现证实水车在2至3世纪已广泛使用,如法国南部阿尔勒的水车驱动磨坊。水能除用于磨坊外,还应用于灌溉、木材切割与制革,甚至用于斗兽场海战表演的水力驱动装置。同时,罗马帝国重视洪水防治,在台伯河流域建设水利工程并定期清淤,体现水能利用与灾害防治的一体化。在精神层面,水元素频繁出现在艺术创作中,如河流、水鸟、鳄鱼等题材,并与多神教信仰结合,河神庙宇常见于河畔。基督教化后,教会通过在河流源头设置神龛延续敬拜传统。科尔比埃的报告为从资源、经济与精神层面研究古罗马治理提供了新视角。
9月23日下午,巴黎-西岱大学的马蒂厄·阿尔诺(Marthieu Arnoux ”https://zq.zhaopin.com/moment/52623220“)教授以“历史性转型与资源系统:工业世界中人类社会的可再生问题”为题,通过12-18世纪欧洲铁与煤炭技术系统演变,探讨人类纪下的社会与环境关系。阿尔诺指出,历史学在跨学科合作中提供时间维度,作为预测未来的参照系。他引用勒华拉杜里、布罗代尔及未译介环境史著作,如理查德·霍夫曼《中世纪欧洲的环境史》等,说明环境史研究需结合生态学等学科。阿尔诺将当前环境研究分为三类:气候学家与生态学家的气候建模、社会科学家的适应策略研究,以及历史学家对历史上能源使用影响气候的探究。
阿尔诺以12-18世纪欧洲钢铁业为例,指出木炭为主要燃料,直至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成功以焦炭炼铁,推动能源从木材转向煤炭,使铁产量大幅提升,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他比较欧洲与中国铁业生产模式,指出欧洲铁匠地方化分布促使其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如高炉炼铁与水力炼铁,最终实现技术突破。阿尔诺强调,技术系统革新依赖资源、能源与生产形式的协同演变。
9月24日上午,巴黎-西岱大学的彼得罗斯·查齐姆皮罗斯(Pétros Chatzimpiros)教授以“在多层次多维度意义上的能源转型与农业养活全球人口的能力研究”为题,基于法国农业部及全球农业数据,分析农业系统发展趋势。他指出,农业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满足人类食物、饲料及其他行业需求。农业用地占全球40%无冰土地,其系统平衡取决于能源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查齐姆皮罗斯以法国农业为例,说明20世纪农业转型:1913年哈伯-博施法实现氨肥大规模生产,推动化学革新;农业机械化使拖拉机数量激增,畜力与农民数量锐减,生产方式从小农转向企业化。农产品盈余促进贸易全球化,1986-2016年间谷物、肉类等贸易量显著增长,形成“少数净出口国供养多数净进口国”格局。然而,食物运输加剧对化石能源依赖,农业消耗全球约30%能源。教授指出,当前农业模式不可持续,化肥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面对联合国预测的90亿-150亿人口,需优化粮食贸易、减少能源消耗,并推广高效有机农业,平衡化肥与有机肥使用。
9月25日上午,日内瓦湖—贝加尔湖欧亚协会创始人菲利普·吉夏尔达兹(Philippe Guichardaz)教授以“水资源的历史:人类纪前后的贝加尔湖”为题,梳理贝加尔湖与人类关系的三阶段:早期布利亚特人视其为圣湖,萨满教尊崇自然,成为生态保护雏形;17世纪后俄罗斯殖民者将其视为上帝馈赠,文献记载其壮丽景观与丰富资源;苏联时期工业化导致环境破坏,1960年纤维工厂建设引发科学家抗议,直至2008年政府才采取闭环生产措施,2013年工厂关停。当前,旅游业过度发展与气候变暖对贝加尔湖生态构成威胁,亟需人类行动保护其自我净化能力与生态平衡。
本届研讨班以“环境史、资源史与人类纪概念”为主题,历时四天,汇聚中法学者,深化了对环境、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的共识。会议不仅延续中法学术交流传统,更拓展了历史学在生态议题中的人文关怀与研究价值。通过历史学与生态学、地质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对话,研讨班实践了跨学科研究方法,表明面对人类纪命题,需打破学科壁垒,从历史纵深中探寻资源利用、技术发展与社会形态的互动规律,为构建可持续未来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