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不久在一次区域性教学比赛上,赛会组织者掐着秒表对比赛中老师课堂上交互行为语言性质分布情况做了记录。结果显示,15节观摩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实践在课堂总时长中平均占65.07%,学生语言时间平均占29.22%,非语言时间平均占比5.71%……
这说明了什么?我们一直在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真的是这样吗?从上面这些数字来看,占时课堂还是老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看驾校教练。来到场地,坐在副驾驶带着你跑一圈。然后下车,找几个学员上车互相指导,自己找个大树(遮阳伞)下坐在靠椅上,一手拿着水杯,一手拿着手机,看着学员自己练。只有当你操作失误的时候才会听见一声大吼“方向盘打早了!”。驾考的“课堂”才是学生的。
五上第二课小苗与大树是略读课文,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我打算这样设计
一、围绕一个核心问题 全文就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
二、交流分享时抓贯通
贯通不是都没明白通达,而是融合,全面的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为什么季老先生倡导“三贯通”呢?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有序表达
使用一、二、三、将以上散落在各段的关于读书见解组织在一起,有序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