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触了一些基金行业的年轻人,大多有些焦虑。
现在毕业加入基金行业,就好比49年加入国军……
前阵子百度副总裁璩静火了,我一个80后看了无感,因为完全同意她说的。
表达很清晰很犀利,态度很aggressive很直接。
但是不对,发现年轻人要掀起巨浪,反对cpu的,想fire的,上班如上坟的小朋友统统都不干了。
在公司被领导欺负也就算了,在网上还能让你给欺负了?
后来想了想,她正是说出了在一部分人看来完全正确、一部分人看来无法忍受的话,才招致这么大的舆论风波。
队站得这么精准,也挺体现出“公关1号位”的业务素养。
2.
在年轻人逐渐争取到“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权利后,“工作躺平”的正当性正成为新的争夺点。
简单地说,上升通道之门渐渐关上,通过当高级打工仔致富甚至提升阶层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这让寒窗苦读20年的精英学子们情何以堪。
为什么击鼓传花就刚好到了我手里。
有一个top2的毕业生去了美团,认为年薪28个的offer都完全配不上自己20年的努力,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吐槽。
00后已经彻底pua不动了。强行pua还可能引火烧身。
所以躺平无罪且有理吗?
3.
我一个95前的好友莎莎,北大—交大—top投行—媒体的路径,她自称“已躺平”。
因为无论是努力学习,还是内卷工作,投入回报比都太低太低了,“为自己不值”。
她的同学,一部分在香港或是新加坡,一部分在国内金融业卷,已经有了一定成绩;一部分和她一样,约饭随叫随到,偶尔不到是去外地追星了。
我们的分歧特别真诚。
我是个fire了还不依不饶的“工作狂”,她是个在我看来还挺上心地打着工但是自称已躺平的人。
于是奇怪的事发生了。一个不上班的人跟一个上班的人说:不要躺平呀。
上班的人说:卷又没有用。
我说:得自我实现呀。
她说:那是你们那个年代的事。
4.
最近,我和她录了一期播客。我们聊到,年轻人的种种焦虑不忿躺平,可能是因为预期太高。
读书时画的饼“考上大学就好了”并没有实现。
选专业时画的饼“干金融能年薪百万”可能也不容易实现了。
现实和预期的巨大落差让人只想躺平,先缓缓。
在过去,努力60分和100分的两个人可能会在长期体现出60分和1000分的差距;在未来,这一差距可能就一直维持60分对100分。
而且,内卷时代,努力100分可能才是及格线;卷王的150分努力,不仅要牺牲个人生活,还可能带来多重身心疾病。
在过去,为了把工作做好牺牲身体可能被当做一种被提倡的品德;现在,我看到了一些身体不好了工作也没做出个啥的打工人。
(还有可能被公司甩锅。)
5.
那么,如果仅仅因为之前的预期过高,躺平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最优解吗?
毕竟过去已经沉没成本。在同等情况下,努力依然还是比不努力要强,只是杠杆效应降低了而已。
也许95后、00后已经注定无法遇见70后的财富机遇,但可以只和同辈比、和自己比啊。
当现实已经极度低于预期了,玩家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游戏姿态呢?
6.
黄仁勋有次对斯坦福学子们说:
祝福你们多多碰壁吃苦。因为作为天之骄子,你们对自己的预期都太高了;而高预期对应着低resiliance。
很不幸,成功或许和学历、性格不那么相关,但和resiliance相关。我是个resiliance很强的人。
(resiliance:恢复力,适应力,弹力)
我想,即使世界的游戏规则变了,只有忘掉过往,用一种归零的心态立刻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付出努力,可能才是一种理性的最优选择。
但这也许注定不是年轻人和主流事业观所能立刻接受的。
7.
我设想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类似于美剧或综艺节目,我们或许也可以以“季”为单位努力。
内卷的环境下,只有付出150%的努力才能被看到。那就150%地努力一季吧。接下来再休息一季,调节身心。
毕竟连轴转的卷可能是很难接受的了。
这种“三和大神”的pro版本也许适合新生代精英们。
你“躺平”多久了,工作季准备开卷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