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为同,散为异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一直觉得只有存在共同之处的人,才能愉快的交流,我指的共同之处着重于思维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

没有这两方面的共同之处,人际交往就会让人头昏脑胀,盲目的从众,还有孤芳自赏,其实都是因为不知道或者分不清交友之道。

从众心理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比如:

“你选什么课啊,她们都是选的西游记鉴赏耶,我也想选,我们一起选吧,搭个伴!”

“好啊好啊!”

“亲爱的,我们去逛街吧!”

“可是我不太想出去耶”

“咱们姐儿几个都去,你别扫兴啊,快点出发啦,come baby!”

“好的,女王大人!”

有没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这是才是生活的常态嘛!到底什么引发了我们习惯性从众心理?我觉得这两点是主要:

(一)没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对话一的场景呢,主要原因是没有目标,目标不明确,所以容易人云亦云对对未来没有具体的期望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对课程的选择不重视,什么都可以。

(二)不敢与众不同,缺乏安全感

我觉得这是一种自我卑微感的表现,从众心理的重要一点是:法不责众。体现在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了一波人就走。你在那等着人还说你傻呢!人多力量大+法不责众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从众意识,在集体中有安全感,忽略了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恩,走向社会后一般会比在学校好很多。

聚为同,我们能相聚在一块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目标,随着自我的独立性慢慢增强,与身边的朋友的气场也慢慢的越来越契合,相处也就更愉快。

散为异,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求学、家境、理想的不同,最初与我们一起共享小说,辣条,还有最初的心悸,那个装酷的男孩,那个中二的少女,也愈来愈远,既记不起容貌了,记忆早已模糊不清,我们好像两条相交线,短暂的交集过后,渐行渐远,渐无故事可再诉说。


不断遇见,不断遗忘,

不断行走,不断停留。

聚为同,散为异。

周而复始,缓缓无终。

聚为缘,

而散为缘已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数字中枢战略——The Digital Hub Strategy 一、战略背景: 20世纪90年代的苹果计算...
    裴老板阅读 34,608评论 0 10
  • 残雪坠丝绦,凄风又怒号。 梅花犹浪漫,竹叶更萧骚。 窗外悬寒月,檐头挂冷刀。 谁家童幼子,冰上显英豪。
    南风窗A阅读 1,501评论 0 1
  • 自从上了初中,在我记忆就没有回家过元旦了,因为读书的地方远,元旦时还在学校不能回家。2017年12月31号12:0...
    吾乃不夜侯阅读 3,09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