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小立嵩县焦点地面初级班一期坚持分享第十九天】《不同的焦点,不一样的结局》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焦点是什么?

        焦点是我们常说的目光、注意力。一般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将焦点集中在问题本身上,进而产生一系列自动化的思维。

        ✔这问题是怎么发生的?

        ✔这问题发生了多久?

        ✔是谁造成这个问题?

            ……

        这样的思维方式用在机械问题上会有很多帮助,比如,车子坏了,空调不制冷了,我们只要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就可以知道如何解决。

        在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小到爱发脾气、不听话,大到出现行为偏差,父母也总免不了用修理机器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孩子的问题。比如,当孩子早上懒床不起时:

        ✔是不是昨天太晚睡了?

        ✔怎么天天起床都这么困难?

        ✔是不是对孩子的教养太过于松散、宠爱,让孩子一点儿都不精神?

        这些都是以问题导向为焦点的思维方式。但是,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真的找不出原因,不但如此,这可能耗费掉过多的时间、精力,导致徒劳无功,增加了亲子间无谓的摩擦。

        人不是机器,人的问题与人际关系远远比机械问题来得复杂且多变,若我们能将焦点稍稍调整一下,则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是以孩子懒床叫不起为例,如果我们注意到:

        ※什么时候,孩子一叫就起来?

        ※什么时候孩子比较容易早起?

        ※那时候,他是什么样子的?

        ※他是怎么做到的?

        ……

        这种思维方法更关注每个人的优势和他说拥有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比如,孩子的优点、长处、特质以及任何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事、物等。这是一种集中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不只是注意到孩子晚起的时候,同时也能注意到孩子也有早起的时候。如此一来,父母与孩子间的谈话势必不会因聚焦在“他为什么做不好”  “为什么没有做到”  等失败之处,而转为“他有时也能做好” 的成功经验或例外经验上。之后再与孩子谈话,亲子气氛不仅会比较亲和,孩子也比较容易有自信,容易产生“我能感”,进而主动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不同的焦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