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人工智能)大模型爆红网络,到宇树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再到智能驾驶技术的持续普及,近年来,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
AI眼镜作为这一技术的重要载体,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不少市研机构都认为:2025年,将是中国AI眼镜的元年。
据统计,已经有近70家厂商在做AI眼镜,可以说是“鱼贯而入”,而就在今年,真正的“BOSS”或许即将入场。
从手机大厂小米的强势入局,到互联网巨头腾讯、字节跳动的跨界尝试,再到众多中小厂商的奋力求存,AI眼镜市场正迎来一场“百镜大战”。
小米先出牌“1499元”的绝杀不留活路?
小米无疑是当下行业关注的焦点。据爆料,小米将在5月发布、6月开售AI眼镜,有望成为手机大厂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入局AI眼镜的厂商。
加之小米产品长久以来的“性价比”标签,其给中小厂商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曾在无数智能硬件品类中“横扫”的IoT生态王者,要亮出自己的首款真正意义上的AI眼镜了。
从供应链、产品形态、特点到产品价格,小米AI眼镜的大部分信息都已经有些眉目了。
在最核心的芯片部分,小米或采用高通AR1+恒玄2700的双芯组合,跟当前Meta、雷鸟、闪极等厂商采用单一SoC芯片有很大不同。
其优点和难点都很明显:SoC有更强的性能、更强的ISP保证拍摄画质,而蓝牙主控芯片则可以在一些场景中提升续航能力;但另一方面,双芯如何协同,从操作系统到算法层面都有较多挑战和技术空白需要填补。
这也是小米AI眼镜的“野心”所在,很多分析师和从业者都认为,小米一定要做一个能大幅超越Meta的产品,从产品硬件、佩戴体验到系统、软件体验全方位的超越,并且相比小厂要形成明显的“技术壁垒”,不然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目前已知的供应链信息,歌尔股份依然是小米AI眼镜代工的首选,预计出货量30万台。此外,还有瑞声科技的扬声器、欧菲光的光学模组、舜宇光学的镜头、索尼的CMOS图像传感器。
可以说,硬件供应商,小米选择的全是“果链”顶级大厂。
根据爆料信息,小米会通过定制摄像头模组的方式实现更小的尺寸,同时其在拍照的HDR、防抖、夜景等方面都会有更好的算法优化。
在款式上,小米AI眼镜会分为普通款和墨镜款,向Meta看齐,而配色上甚至传出可能有“SU7配色”,米系生态的联动可见一斑。
产品固然重要,定价也十分关键。
根据Wellsenn XR报告,小米AI眼镜的硬件成本约为177.5美元,要比Meta RayBan的149美元更高,约合人民币1290元。结合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的“保证”,1499元的定价不无可能。
而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小米将价格定位1499元,那将会是“绝杀”。
对于AI眼镜产业的中小玩家们来说,从产品力到价格,小米AI眼镜似乎即将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腾讯与字节跳动,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尝试
腾讯和字节跳动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两大巨头,也纷纷涉足AI眼镜市场。虽然二者在硬件制造方面的经验相对传统手机厂商可能略显不足,但在软件服务、内容生态以及AI技术研发等方面却拥有强大的优势。
腾讯拥有庞大的社交网络、丰富的游戏资源以及先进的AI技术。通过将这些优势与AI眼镜相结合,腾讯或许能够打造出一款集社交互动、娱乐体验、智能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眼镜产品。
比如,用户可以通过AI眼镜随时随地与好友进行高清视频通话、畅玩沉浸式游戏,或者利用腾讯的办公软件实现便捷的移动办公。同时,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也能够为AI眼镜提供更加智能、人性化的交互体验。
字节跳动同样在AI技术和内容生态方面具备独特竞争力。旗下拥有众多知名的内容平台,如抖音、今日头条等,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丰富的内容资源。
借助这些优势,字节跳动开发的AI眼镜有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服务,让用户在佩戴眼镜的过程中,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讯、视频等内容。
此外,字节跳动在AI算法、短视频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也可能为AI眼镜的视频拍摄、编辑以及视觉呈现等功能带来创新性的突破。
尽管目前腾讯和字节跳动的AI眼镜项目处于早期阶段,但凭借其在互联网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未来一旦推出相关产品,极有可能在智能眼镜的软件服务和内容生态方面树立新的标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华为持续深耕,智能眼镜迭代升级
华为在智能眼镜领域并非初出茅庐的新手。2023年9月,华为推出华为智能眼镜2,2024年又发布了全新方框太阳镜款式。到了2025年4月,华为进一步推出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光学镜,此次华为以“王牌新品”来形容即将推出的智能眼镜。
华为在智能眼镜领域的技术积累深厚,已潜心研究7年,积累了超过100项专利,覆盖眼动追踪、三焦镜、快换镜腿等关键技术领域。其自研的昇腾系列AI芯片和盘古AI大模型,为智能眼镜提供了强大的AI计算能力。
华为的智能眼镜新品有望与手机、平板、智慧屏等设备实现无缝连接,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穿戴市场的地位。
vivo早期布局,探索新路径
vivo在智能眼镜领域的布局起步较早,2019年就推出了AR眼镜,支持双屏异显和6DOF技术,能够实现移动办公、AR游戏、3D高清视频等功能。
2023年,vivo申请了涉及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等前沿功能的智能眼镜专利,表明其正在探索摆脱对手机依赖的独特用户体验。
作为传统手机厂商,vivo在AI系统、产品生态、性价比以及时尚设计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倘若vivo能够成功推出一款功能完备、体验出色的智能眼镜产品,并建立起独立于手机的智能眼镜产品线,无疑将为其在智能穿戴市场开辟新的增长空间,也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OPPO低调布局,有望带来惊喜
与华为和vivo相比,OPPO在智能眼镜领域的布局相对较为低调。尽管目前外界对OPPO的AI眼镜项目所知甚少,但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OPPO自身的技术储备来看,其对AI眼镜市场的评估和探索不容小觑。
OPPO在手机研发、影像技术、AI算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这些优势完全有可能延伸到AI眼镜产品的开发中。
AI眼镜市场前景广阔,2025年值得期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智能穿戴设备需求的日益增长,AI眼镜市场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洛图科技(RUNTO)预测,2025年中国AI眼镜市场的全渠道销量将达到31.4万副,较2024年增长188.5%。
到2035年,AI+AR智能眼镜有望全面替代传统智能眼镜,全球销量预计将达到14亿台,与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相当,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和终端设备。
在这样的市场前景下,小米、华为、腾讯、字节跳动、OPPO、vivo等企业纷纷布局AI眼镜市场,无疑是看中了这一领域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价值。
2025年对于AI眼镜市场而言,极有可能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随着各大科技巨头的产品陆续推向市场,AI眼镜行业将迎来一次集中的技术展示和市场竞争。
这不仅将加速AI眼镜技术的成熟和产品的优化,还将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AI眼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