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魂牵梦绕的金黄、金黄

曾经,吃过一种糜子和炒熟的豆面做成的“驴打滚”,记得是把粘米面蒸熟摊开,卷以炒熟的大豆面的豆面卷子,吃一口热、暖、香、糯、粘、甜,至今忘不了那种齿颊留香的美味,不知道哪里还有那种金黄、金黄的糜子。

糜子就是粘米,产量很小,诗经有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其中的“黍”就是糜子,去皮后称作大黄米,米粒大,粘度好,颜色金黄,是做粘食的上等材料。除做驴打滚外,还可做粘米饭、粘面饼、油炸糕……最著名是“粘豆包”特别是糜子做的粘豆包,简直美味不可多得。

这次为幸福小镇挖掘具有标志意义的美食,粘豆包毫无悬念的当选。“世世代代黑土地、祖祖辈辈粘豆包”更是一种民间认同。地球人都知道,关东有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就是粘豆包!

做粘豆包非常热闹,但过程繁杂,难度不小,全程要三四天。乡下以往腊八开始做粘豆包,包豆包当天全家上阵,还要请上前村后屯、七姑八婶来帮忙。擅长和面的、包豆包又快又好的最受欢迎。炕上地下、烧水的、和面的、拌馅的、包豆包的,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蒸好后放到外面冻透,再装到缸里储存。想吃的时候拿进屋来用锅馏一馏,没冻过的粘豆包在东北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粘豆包,冻实了的粘豆包再热一遍,吃起来才更加筋道。

“粘”与“年”谐音,粘豆包也叫“年干粮”。“成粘了!”这是句豆包出锅时必须说的吉利话儿,只有“粘”豆包,才叫过好“年”啊。

那时过年回家,热情的老乡总要给带上一兜“粘豆包”,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那一兜粘豆包简直就是宝贝,让这个年过的十分有满足感,连打个饱嗝都有糜子的香气。二人转歌词唱道:“皮儿黄啊,馅儿红,攥得紧哪,团得轻。有皮馅不散,有馅味才浓。灶台炉火旺,锅上热气腾。包一个圆圆金色的梦,蒸出个家和万事兴———我的馅又甜又面又起沙口感贼拉好,我的皮又黄又亮又筋道那是真扛嚼啊。”

其实豆包源于满族。已经基本被汉族同化的满族,除了旗袍、坎肩、火炕、酸菜,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于各种“饽饽”,即糕点类面食。满族培育诸多粘性作物,如粘水稻、粘苞米、粘高粱、大黄米等。粘食也成为满族人的传统食品。满族先人长期远行作战、骑马打猎,粘性食物更能充饥,迅速补充体力。据说当年满族八旗军的主要军粮就是粘豆包。为人熟知的是粘豆包、粘火勺、粘糕、沙琪玛(用奶油、鸡蛋和白面炸成条状,再和以蜂蜜)。

“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吃粘豆包要就着热乎乎的酸菜汤,如同用筹人筹智筹资源的方式做成一件大事,真正是满口甜香,爽胃热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看着窗外飘着的雪花,想想转眼又快到寒冬腊月了,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我们东北人家家是要吃黄米饭的,因为民间流传这这...
    雨落云嫣阅读 5,651评论 9 5
  • 黑龙江是我国极北边区,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北部边塞。黑龙江历史悠久,区域文化鲜明。黑龙江有土著的金元文化的积淀与满洲饮...
    中外美食文化阅读 4,402评论 0 1
  • 粘豆包是东北一道传统食品,别看它土里土气的不起眼,却曾经是老东北人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总是和北方...
    李中东阅读 6,009评论 8 46
  • 龙菜是黑龙江省地方风味菜点或在黑龙江地区落地生根改良的菜。龙菜是指利用黑龙江省特产的原料或副料或调料或特有的烹饪工...
    龙啸归鞘阅读 6,595评论 3 3
  • 昨天晚上和同学聊天,说她回家看望父母,碰巧家里在蒸豆包,和我聊了很多关于豆包的制作过程和其乐融融的场景,...
    辽山吉水阅读 4,21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