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次数衍生的课堂对话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一例

    宝鸡高新中学 田玲

新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第一次带学生自读。

“文章写了我和牧羊人几次见面?”当我奔着引导学生自读时要关注行文思路这个初衷抛出这个问题时,有个小男生立即举手:“27次!”

我愕然了,有吗?不是明明只有三次么?!许多同学也瞪大了眼睛。

“那请你说说,是哪27次呢?”我耐心地问他,也很想知道他为什么看到了27次见面。

“1913年第一次见面,五年后第二次见面,第18段说从1920年开始每年都去看望,后面又写了1945年去看望,我算了一下,他们见面次数应该是27次。”他满怀期待地等着我的夸赞。

“你读得很仔细,根据文章写到的内容,按照时间,计算出了27次见面,这是老师没有注意到的。请王宇轩把第18段读给大家听。”我翻看了他的校牌,跟着他再读文本。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者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他读得很流畅,一气呵成,却并没有打动我们。

“我先读第一句,大家按课文读一句,注意有什么不同。”

“从1920年开始,我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孩子们立刻发现我抽掉了“几乎”。

“这个词有什么作用?不要也可以吧。”我故作不知。

“不对,几乎表示差不多,也就是说并不是年年都去,也有例外。”反应快的马雪兰已经开始发表看法了 。

“这个词告诉我们他去的次数很多,我猜这中间可能只有一两年没去。”米娜提出了自己的猜测。

“老师关注到你使用了‘猜’和‘可能’,这就是用词的准确性,和‘几乎’异曲同工。所以,虽然27次并不准确,但却让我们知道他们之间确实有很多次见面,只不过文章中有三次笔墨多罢了。”本想掠过,奔第三次见面而去,又觉得可惜了,既然读到这里,何防继续下去呢?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者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我用心地朗读了这一句,尤其重读了“从没有见过”“任何”“只有”“这”“多”。

“听了有什么感受?”

“我听出了坚定和坚持,牧羊人植树的行为从未间断!”

“对!所以他才不动摇,不怀疑,种树不止!”我给予她充分的肯定。

“牧羊人有执着的信念。”一个女生小心翼翼的说着,眼睛闪烁不定,她是多么需要自信啊!

“信念,这个词用得真好!这是坚持做事的源动力!”我笑着冲她竖起了大拇指。

“种树这件事情很艰难,特别不容易,所以才说‘只有天知道’。”最后一排的李近站起来说道。

“是呀,一个人,一个老人,独自在这荒山上种树,多么艰难,需要多么大的……”

“勇气!”“毅力!”“耐力!”我没有继续,孩子们已经七嘴八舌接了好些个词。

“确乎如此!只有两句的第18段,让我们看到了牧羊人可贵的品行。让我们随作者到1945年的这片土地去走走,和1913年的情况对比,看看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植树,诞生了怎样的奇迹。”

就这样,没有预设的见面次数,却引发了一场有意义的课堂对话交流。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课前预设,到了课堂上都会遇到一些“意外”。课堂上学生这些“意外”的发现或疑问,乍看起来也许有点不可思议,教师或者觉得学生没有读懂文意,或者觉得学生理解偏差、甚至可笑,进而置之不理,或者一笔带过,继续坚持坚持自己的课前预设,继续墨守自己的解读成规,那么,这些“意外”也就会瞬间消失,也许就失去了许多精彩的课堂生成。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如果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注意教学过程的即时生成,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紧紧抓住课堂上这些有意义的“意外”,引发开来,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发现、不同见解以及理由,引导他们细读文本,深入体味关键语句,这样就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形成一种精彩的生成,将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了可贵的教学资源,进而辅助预设目标的顺利达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