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新闻,是这样炼成的

——有关文字背后的情怀,照片背后的故事,视频背后的现场。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17年8月3日夜间到8月5日,丹东经历了近五年来最大汛情的严酷考验,全市上下50个小时防汛抗洪的同时,打响了一场丹东日报社全媒体的新闻宣传战。

其时,丹东地区普降暴雨,城市内涝严重,大洋河沿线乡镇频频告急。在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战役中,丹东日报社自上而下闻“汛”而动,社党委迅速制定周密的立体化采访报道方案,调集全社采编力量,统筹规划协调作战,形成强大的全媒体报道阵势。丹东新闻网,“今日丹东”、“丹东发布”微信公号,新华社现场云,多元化传播平台第一时间将本报记者从防汛抗洪现场发回的大量文字、图片、视频传播到市民手端,充分彰显了丹东日报社全媒体的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主流媒体优势。

忘掉周末,放下家务,雨情即号角!真相即动力!团队即力量!一篇篇汇合着雨水和汗水的稿件,一幅幅烙刻人文关怀的温暖照片,一段段来自现场带着体温的视频,第一时间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传达到城乡,把市民关注的雨情传播到各个角落,把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全市人民。一个个趟过洪水的身影,一个个徒步堤坝的脚印,风雨的历练愈加坚定着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操守和职业精神!

初步统计,短短3天,丹东新闻网发布防汛报道106条;“丹东发布”微信公号点击量达15万次,《鸭绿江畔、大洋河岸100个感人瞬间》一条信息即吸引了1.2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同时,我们将丹东汛情及抗击洪水的相关报道分发在“今日丹东”、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移动APP上,三天各媒体渠道累计阅读量突破15万。在当下这个情怀四溢的“流量社会”,丹报人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以传统新闻采编方式与现代传媒技术的亲密融合,启幕理想与现实在风雨中的并轨。

今天,回顾我的同仁们在暴雨中的声音和身影,是铭记,也是自我激励。当"情怀"已经贬值,我们的努力转型,不断学习,与其说出于高尚的追求,不如说更多是适者生存。

纪念,即历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清风 文/冰百合 那是我们 还正如桃花怒放 新长出的叶子 衬托你的花蕾 那时 明月就停在对面的山岗 偶尔也会停留在...
    冰百合阅读 1,579评论 0 0
  • ssh程序包含客户端和服务端两个程序 客户端 配置文件: /etc/ssh/ssh_config 全局配置 ~/...
    daifee阅读 1,898评论 0 0
  • 法号不羁阅读 2,38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