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固执的工匠

我和众多了解到《工艺之道》这本书的书友们一样,是从汪涵的节目开始的。从小看他的电视便察觉其博学儒雅,被安利后便就直奔亚马逊,后来捧起书一读到底。

早前听闻许多人不太习惯《工艺之道》艰涩、偏理论的语言风格,但可能是我的接受能力尚可,却也读来喜悦的很,可能无法谓之“流畅”,但至少尝出了字字珠玑。心底也时不时暗暗感谢译者将这位日本工艺道学第一人的理论编纂地十分有韵味,因为但凡接触过专业翻译的人可能都会知晓“学院派”著作的难译程度,语言的屏障总会稍不留神便把原本就存在的鸿沟继续拉大。

说到这里,若是有拿到书的朋友自觉啃不动,也请不要束之高阁、无所谓吃灰或泛黄,大可尝试闲暇时兴趣翻看,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渐渐就能索查其韵味,不过是句句哲理,句句需思忖,你尽管思考到你想要的层次便可,这便是此书之妙趣。

所谓贯穿全书的“工艺之道”,算是柳宗悦为自己心中最正统的工艺进行一次郑重的定义和归纳。书中到处充满哲学乃至玄学的内容,也许就能猜到它并非现代之作。这部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于1927年前完成。柳也是哲学出身,早年又热衷于宗教研究,所以在他的工艺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和论断多于对工艺行业现状的实际论证。所以可能作者在序言中谦虚地写到:“本书对工艺的意义的深刻的睿智和正确的认识尚未论及,基本上只是一些片段,即就是整理之后也不能成其体系,但却不失为具有某种内在的意义。”

就通常而言,读者一般可能会有两种阅读经验:一般著作从头开始往后看,而随笔杂记则可以凭兴趣翻看。而这本《工艺之道》却是一个例外。它是正序或者倒序或者从某一页开始翻看都会会心感慨的特殊存在,这样的体验想必只有哲学了吧。因此《工艺之道》对于我更倾向于是一部带有小品气质的哲学或佛学著作。且对日本大和文化不甚了解的朋友可以在书中能明晰嗅到日本文化及心理的特点、审美形态。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工艺之美的论述:

工艺之美在于无我,脱离我执的境界。

唯有大众创造,具有实用价值的美才是工艺之美。它实用而健康、亲切且自然,他遵循自然之道,充满温润之情。

对比美术则越是迫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则是越接近现实便越美。美术是伟大的、崇高的,要从远处仰望,可一旦接近就没有尊严,人们通常总是将其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工艺的世界却并非如此,越是接近我们就越发显出优柔之美,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感情。没有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在于平易近人,这种“亲切感”就是工艺之美的感情所在。

这便是通达人类文化的工艺美学吧。

它是“盛开在大地上的圣洁的莲花是净土之花,而由上天赐予的、在大地上绽放的花。”

你似乎能够想象日本的工艺人,他们极为虔诚,遵从自然指引,用敬畏而温和的自然之心制作了工艺品,而在此种心态下创作的作品,也更具价值与意义。人、器物与神明世界在这个时候,形成了一条有机链接。

这是我读完此书最大的触动。一种心灵受到洗礼,盛开鲜花的妙趣。我开始理解日本对工艺的固执与信念----他们用近乎极端的方式处理产品的每一个细节,无法忍受一分的不尊与懈怠。很多人称赞日本工匠”认真“,我想这并不恰当。那是一种皈依自然的东方之寂静,坦率、古雅、无想之美罢了。

纪录片《寿司之神》中的匠人小野二郎,极尽一生诠释对工艺的信念,在市场里每天最好的鲔鱼就只有一条,他只要那一条。

既然工艺源于自然,那么工艺之美又何尝只圈限于工匠。

对自然的皈依,对信念的执着,对生命坦率体察,那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鸣。

也许,步步走近理想的你,本是一位在器物中固执地修行的匠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上)-精读。这是五天的内容,按照每天目录去读。 Day1 哲学与宗教 №.1 本书导读...
    超姐666阅读 1,276评论 1 12
  • 做创业者的两把刷子 做为创业者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创业者应该要有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
    不变的追求阅读 244评论 0 0
  • 最近安迪越发感觉自己萎靡不振,她意识到是不是自己的精神病要发作了。她突然拿起手机,但却又缓缓放下了。她不想麻烦...
    亲爱的tamia阅读 605评论 0 1